2025年5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专机上接受媒体采访的画面,意外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面对《华尔街日报》记者关于美俄领导人会谈的提问,这位素以“推特治国”闻名的79岁总统突然情绪失控,不仅怒斥该报是“烂报纸”,更语出惊人地宣称其“成为中国的代理人”。
这场持续8分钟的争执,不仅撕开了美国政治精英的深层焦虑,更折射出单边主义政策失败后的战略失序。
失控现场:从“常规采访”到“迁怒中国”
据美国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电视网(C-SPAN)和塔斯社现场记录,当《华尔街日报》记者询问美俄会谈进展时,特朗普突然打断提问,反复质问“你为谁工作”。
得知对方身份后,他脸色涨红地指责:“《华尔街日报》彻底堕落,变成了一家烂报纸……我们不想浪费时间!”更令人瞠目的是,他毫无征兆地将话题引向中国,声称该报“背后站着中国人”。这种将媒体质疑与“中国渗透”强行挂钩的操作,连现场白宫助手都面露尴尬。
这场冲突并非孤立事件,三个月前,特朗普就曾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暗示《华尔街日报》被“中国资金渗透”。
而此次失控的背景,恰逢其力推的“对等关税”政策遭遇重挫——中国对美反制关税导致美国农业州怨声载道,华尔街因美债暴跌损失惨重,连马斯克都悄悄在社交媒体转发反对关税的视频。
“烂报纸”背后的关税困局
特朗普对《华尔街日报》的怒火,实质是对其政策批评的迁怒,这家默多克旗下的保守派媒体,曾在其首个任期内给予支持,甚至在2025年初还为其连任说过好话。
但自1月宣布对华145%惩罚性关税后,《华尔街日报》连续刊发《最愚蠢的贸易战》等评论,揭露关税导致美国GDP萎缩0.3%、制造业成本激增18%的事实。
这些报道触动了特朗普的敏感神经——他原想通过关税重塑“美国制造”,却反遭中国反制、盟友背弃、资本反噬的三重围剿。
更深层矛盾在于华尔街的背叛,作为《华尔街日报》的重要消息源,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因关税战损失超千亿美元,美债收益率突破5%更让养老基金陷入危机。
该报虽未像《纽约时报》般尖锐批评,但客观报道已让特朗普如坐针毡。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在内部会议上多次抱怨:“华尔街那群人只想赚钱,根本不懂国家战略!”
“中国牌”背后的政治算计
将媒体质疑与“中国威胁”捆绑,是特朗普转移焦点的惯用手法。此次他指控《华尔街日报》成“中国代理人”,实为掩饰政策失败的舆论操控!
既迎合部分选民对“外部威胁”的想象,又为关税战困局寻找替罪羊。这种策略在2024年大选中屡试不爽,但随着经济数据恶化,正逐渐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被攻击的《华尔街日报》恰恰是美媒中对华相对客观的机构,相较于CNN渲染“中国威胁”、《纽约时报》炒作“制度对抗”,该报更多关注具体经贸议题。
其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半导体突破等报道,甚至被中国官媒转载。这种基于事实的平衡报道,在特朗普眼中却成了“通敌证据”。
情绪失控折射治理危机
79岁的特朗普此次失态,暴露出其执政团队深陷多重困境。对外,中俄加强战略协作令美国孤立主义政策受挫;对内,民主党与共和党建制派联手阻挠关税立法;就连传统盟友欧盟,也因汽车关税反制与美国渐行渐远。
压力之下,特朗普的情绪管理能力持续退化——从2024年怒斥CNN记者“假新闻”,到如今专机上对记者咆哮,这种“应激反应”式执政风格,正加剧美国政治生态的撕裂。
马斯克的“撤退”更具象征意义,这位曾出任“政府效率部”顾问的科技巨头,因关税政策导致特斯拉损失惨重,最终选择提前离职。
他在私下坦言:“现在和白宫讨论理性经济政策,就像教恐龙用智能手机。”这种精英阶层的集体疏离,让特朗普愈发依赖情绪化表达维系支持率。
失控背后的时代隐喻
这场专机上的冲突,恰似美国霸权的微观写照:当单边主义撞上多极化现实,当“美国优先”遭遇全球产业链反制,政治人物的情绪失控不过是系统性危机的表象。
《华尔街日报》的遭遇,则揭示了更深层悖论——当媒体试图客观呈现事实时,竟被扣上“叛国”帽子;当资本出于利益理性反对政策时,反遭权力斥为“不爱国”。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1941年,《华尔街日报》曾以“自由市场捍卫者”姿态批评贸易保护主义;84年后,它却因同样立场被总统斥为“中国代理人”。
这种轮回背后,是美国政治理性消退、民粹泛滥的残酷现实,正如《金融时报》所评:“当事实成为权力的敌人,失控就成了唯一的政治语言。”
此刻的华盛顿,国会山骚乱的记忆尚未消散,而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的咆哮,正为美国政治写下新的注脚:一个超级大国的黄昏,往往始于拒绝倾听真相的偏执与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