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过得幸福,就不要太过关注自己没有的东西(物质以及自身个性、性格等),而是应该将注意力放到当下怎样利用好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坤鹏
第十三卷第四章(1)
这一章是整个第十三卷中最有趣的章节,
它以简洁概括的方法对理型论进行了批评,
同时,从哲学史的角度明确苏格拉底的地位和作用,
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说,苏格拉底和理型论的分离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不得不承认,真是不给柏拉图面子,批评得相当尖锐。
有趣的是,批评理型论一直是亚里士多德坚持的课题,
为此他曾留下一句传世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而柏拉图则十分无奈地留下另一句名言:小马驹对它的妈妈尥蹶子。
这一段佳话,是代代相传的追求哲学真理的典范。
可惜的是,后世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了。
原文:
关于数理对象已讲得不少;
我们已说明数理对象是存在的,
以及它们凭何命意而存在,
又凭何命意而为先于,
凭何命意而不为先于。
解释:
有关数学对象的内容已经讲得不少了;
我们已经说明了数学对象是存在的,
还有它们根据什么命意而存在,
又根据什么命意而成为先或不为先。
原文:
现在,论及意式,我们应先考察意式论本身,绝不去牵连数的性质,
而专主于意式论的创始者们所设想的原义。
解释:
当下而言,说到理型,我们必须首先考察理型论本身,而不以任何方式把它与数的本性联系起来,
我们应该着眼于理型论的创始人所撰写的原本意义去处理它。
这里为什么提到了数的本性,其背景原因是:
大约是亚里士多德晚年时期,柏拉图的理型论在柏拉图学园中又了新发展,
也就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理论相结合,
将数演绎为“理型数”,增加了这个学说领域的混乱,
史学家将其称为“柏拉图主义化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或者“毕达哥拉斯主义化的柏拉图学派”,二者有了血肉相融的内在关系,
所以,对于柏拉图主义的理型数理论的批判就成了第十三卷、第十四卷里面的重头戏之一。
原文:
意式论的拥护者是因追求事物的真实而引到意式上的,
他们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教义,将一切可感觉事物描写为“永在消逝之中”,
于是认识或思想若须要有一对象,
这惟有求之于可感觉事物以外的其它永恒实是。
解释:
理型论的支持者们被引导到它的原因在于:追求事物的真理,
他们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即把所有可感的事物都描述成“永远处于消逝之中”,
以致于知识或是思想如果需要一个对象的话,就必须是“永远不处于消逝之中”的对象,
而这只能是在可感事物之外的其他永恒的实是。
原文:
万物既如流水般没有一瞬的止息,
欲求于此有所认识是不可能的。
解释:
万物既然是像流水一样永不停息,
那么,想要从此处有所认知那定然是不可能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