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高校实行4+4的其实有三所,分别是上海交大、浙大和某和,但是由于某校的培养模式门槛过低,导致了网友们4+4培养模式推到了“录取公平性”争议之中。
但是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上交大才是国内4+4模式最早实行者,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3年后浙大也紧跟步伐,采用4+4模式培养医学博士。而且浙大的巴德年医学班堪称选拔的天花板,以690+分数的高考门槛、20%以上的残酷淘汰率,还有那“纯分数说话”的招生规则,让我们看到了4+4原来应该这么玩,而不是像某和那样来一堆公子小姐,学艺术学经济然后改行去学医。
而浙大4+4是非常残酷的,有网友评价是学霸的“修罗场”!你想进浙大4+4医学班,首先要有极高的高考分数,2024年,这录取线直接飙到了695分,比省内一本线整整高出了189分,甚至超过清华北大在浙部分专业的录取线。其实这才是医学博士应该有的分数,而这种分数坚持下去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而且,必须是物化生选科的学生才能报考,如果某些考生想要通过别的科目提升高考分数,读不起,连报考资格也没有。所以这种方式更倾向于高考的公平性,而非某和允许非医科生通过推荐申请的方式进入4+4模式。
虽然某和的模式相对灵活,给了更多不同背景的学生机会,也似乎给了大家更宽广的选择。可是现实来看,这种所谓的宽广反而被某些人所把持,而变得狭窄,起码与初衷背道而驰。
浙大则更看重分数,给人一种“分数至上”的刻板印象,虽然刻板僵硬。可从另一个角度看,浙大的这种做法也精准击中了公众对“规则透明”的渴望,就是分数为王,不论身份背景,你只要分高,那你就是牛娃。
但是对比某和,大家会发现浙大4+4医学班的学生,高考分数只是敲门砖,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和挑战是进入竺可桢学院的各种严格要求。前四年,这些学生必须在各个班级平台学习33门医学预科课程,同时还得保持GPA 3.5以上的学术标准。33门课程GPA 3.5以上,想想就头疼。
而有消息称,几年前班上46人,可本科毕业时,只剩下36人,淘汰率高达21.7%。当然淘汰的会转到普通班进行学习,但是每5个人里就有1个学霸被淘汰,足见竞争之激烈,堪称养蛊。
这种“宽进严出”的生存法则,在临床阶段更是严格。全英文病例讨论,三甲医院导师一对一的“折磨式”带教,试问这样的学习和考核怎么能不培养出来合格的医生。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写“高下立现”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