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千狮桥(资料照片)。 记者 梁易炜摄
鲍海东在雕刻《声动天下》系列作品(资料照片)。 记者 李羽佳摄
绥德县千狮桥上的石狮子(资料照片)。 记者 梁易炜摄
无定河自北向南穿绥德县城而过。千狮桥上,1008尊石狮或踞或立,或戏球或守望。千年雕工凝于一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狮被视为守护神,常被放置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门前,寓意镇守、驱邪。多年来,绥德县的石匠以錾为笔,一錾一凿在石上刻出栩栩如生的石狮形象。雄狮代表力量,雌狮象征温柔,冰冷的岩石便被赋予了生活的美学。
从秦砖汉瓦的残片到明清民居的柱础,从庙宇石狮到现代城市雕塑,石雕始终是绥德县的名片。4月中旬,记者走进“石雕之乡”绥德县,探寻石雕之美。
源于生活
守住艺术根脉
在绥德出土的500多件东汉画像石、乡间散存的唐宋石马和明清石狮,以及众多石窑洞院落,都在诉说着绥德石雕悠久的历史。
绥德石雕形成于秦汉时期,多达百余种,尤以石狮最具代表性。无论是威武高大、置于高山庙堂的镇山石狮,还是放置在平常百姓家的炕头石狮,都以鲜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造型意象、流畅的雕刻技法受到称赞。
“炕头石狮是绥德民间一种保佑孩子的吉祥物,与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的‘保锁孩子’的习俗密切相关。”《绥德文库》绥德石雕卷主编、绥德县文化馆原馆长朱维全说,“炕头石狮的打造有严格的讲究,要择日择时。第一次凿要在夜深人静、月满星全之时,匠人在选好的石料上依势造型、由势生态、因态生情。凿够100天,在最后一晚子时完成,用朱砂点睛,然后裹上红布、系上红绳,送到主家。”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陈列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炕头石狮。大的约20厘米,小的有三四厘米,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绥德石雕不仅具有美感,还具有实用性。其中,与当地人关系密切的是石门墩、雕花石照壁、石灶台、石炕围,以及广场上、园林里气势恢宏、造型美观的牌楼等。
绥德县的石雕艺人,以大胆的想象和娴熟的技艺,雕出了当地人丰富多彩的世界,体现了绥德人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产业带动
助力乡村振兴
沿着无定河向南,绥德县城内,石牌楼上,镂空浮雕的花鸟“跃动”、人物逼真,恍若展开的画卷。石牌楼是绥德县的地标,绥德石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参与创作。
在绥德县,鲍武文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一方面是因为他手艺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带动性强。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鲍武文出生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鲍王家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0世纪80年代初,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办起石雕厂。随着厂里的订单越接越多,很多人慕名而来。一些家境困难的学徒通过石雕改变了生活。
鲍武文说:“我自己穷过,就想帮助更多人,让他们都能靠手艺过上好日子。”现在,鲍武文的很多徒弟有了企业。石雕企业还带动了周边的石料采掘业、石料加工业、运输业、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绥德的石雕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
从绥德县城出发,沿210国道一路向北至四十里铺镇,长达20多公里的道路两旁,石匠作坊随处可见,石狮子、石屏风、文化墙……各类作品引人注目。
在绥德宏亮园林雕塑有限责任公司,切割机的轰鸣与錾子的叮当声此起彼伏。“正在做的梅兰竹菊浮雕,是用来装饰窑洞外墙的。用机器做,十几个小时就能做好。”公司负责人周宏亮说,公司10年前就开始使用雕刻机。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不仅给公司增加了不少收益,让公司规模逐渐扩大,还带动周围数十名石匠就业。
4月上旬,该公司的雕塑生产线技术改造扩建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公示。扩建后,公司将盖起研发办公楼,石雕生产车间及消防水池等也将焕然一新。周宏亮说:“我们希望通过转型升级,让绥德石雕特色产业蒸蒸日上。”
求新求变
拥抱时代变化
陕西绥德汉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毅的办公室里,除了形态各异的石狮,还有用玉石等其他材料制成的精致摆件。“这些摆件都是2017中国·绥德国际石雕文化艺术节时,我和来参展的外国手工艺人交换来的。”鲍毅说。
鲍毅是“80后”,父亲是绥德石雕的手艺人。子承父业的鲍毅从小就热爱雕刻,喜欢钻研技艺。他研究外国手工艺人的作品,到南方学习更细致的雕刻技法,在雕刻细节处理上下功夫。
几十年来,老一辈石雕手艺人常做的是石狮等,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年轻一代的绥德石雕从业者将目光投向文创产业。
鲍毅说:“今年,我们继续以狮子为原型进行创意设计,计划生产一些桌面摆件,通过线上销售进入市场。”
绥德被称为“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这里有绥德石雕、绥米唢呐、陕北秧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绥德剪纸、绥德泥塑等省级或市级非遗项目。这些给了绥德石雕手艺人鲍海东很多创作灵感。他将人面和狮身形象结合,创作出一组11厘米高的微型石雕,取名《声动天下》。石雕上有吹唢呐的汉子、打鼓的鼓匠、敲锣的人等形象。目前,正在为这组作品申请专利。
鲍海东说:“多种艺术形式的碰撞,让非遗有了更立体的表达。这组作品展现了陕北汉子的粗犷豪迈,将艺术的灵动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造型也能更好地融入市场,吸引更多人了解绥德石雕。”(记者 李羽佳 梁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