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介绍:

咨询人:男生父母

男生年龄:29岁

专家服务老师:李宁老师及其督导小组

情况介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高中与人打架,怕被人报复后辍学回家,之后躺平至今,两年前病情严重被查出抑郁,从医院开了药但不见好转。

介入疗愈后,抑郁情绪好转,与父母关系也得到缓和,如今正准备找工作。

“干什么都小心翼翼生怕惹他不开心,我都这么低声下气了,他还是爱答不理,我再沟通也没什么意义啊!”

张女士(妈妈化名)一脸疲惫地诉说着自己在儿子那受的委屈,

说到动情处更是禁不住的痛哭流涕。

张女士的儿子李岩(化名)今年29岁。

高一那年因为一点琐事与同学干仗,事后担心同学报复,如履薄冰了一段时间,后来干脆辍学了。

辍学后的李岩在河北找了一份流水线的工作。

工资也不低,但经常上夜班,再加上工作枯燥泛味,干了没多久灰溜溜的跑回了老家。

张女士本想让儿子到淮北找她和孩子爸爸,可李岩不知道什么原因说什么都不去。

那之后李岩就躺平了!

在家的李岩好吃懒做,除了玩手机就是打游戏,正事是一点都不干。

“天天要死不活的看着就烦,就你这个样子,有女孩喜欢你才怪!”

张女士每次催促儿子找工作,李岩都回答的爽快,但找到工作后又总是各种嫌弃。

后来干脆找都不找了,天天赖在家里不出门、也不社交。

机不离手、游戏成瘾,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家人每次提到找工作,李岩都气的大吼大叫,后来干脆直接不再理会父母。

张女士夫妇气的天天骂人。

李岩对此不仅更加疏离父母人也越来越沉默。

眼神空洞无神,经常一个人发呆发愣,食欲下降,还经常失眠。

后来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李岩患上了中度抑郁!



以下为孩子父母自述,已经过对方同意

自从被检查出抑郁症,儿子就彻底躺平了;

不是躺在床上睡觉,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小说。

我们看的心烦,提醒他早点睡觉爱惜身体;

他倒好就像炸毛的狮子,冲着我们就是一通怒吼。

我和他爸又气又怒,可看着没有一点生机的儿子心里又是一阵焦虑。

我们很纳闷,医生开的药吃了、接纳了、共情了、怕孩子生气我们对他百依百顺小心翼翼;

我和爸爸关系也有好转,都两年了,为啥孩子还走不出来?

后来因为儿子的问题,我找到了心理咨询师李宁。

才知道儿子的症状,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

才明白内心没有力量的父母,永远带不动摆烂的孩子。

我们是普通的农村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

那时儿子刚三岁,虽然心中不舍;

但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也只能把他留在老家让老人照料。

我们这一走就是好多年,直到儿子上初中才回到老家。

期间儿子的上学、升学等成长的关键点都是老人一路陪伴。

因为农村孩子大多都是这么过来的,当初我们也没有多想什么。

尽管如此,但对儿子的学习我们却很上心。

别人报的辅导班、兴趣班,儿子也不缺,甚至为了提升他的学习,还给他请一对一家教。

不要小看这一点,这对于偏远的农村,且父母又大字不识一个的我们来说,有这种意识属实不易。

当时很多家长还羡慕我们有见识,我们对此也沾沾自喜了很长时间。

然而我们却不知道,物质代替不了陪伴,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儿子早已经伤痕累累。

我们的缺席让儿子从小缺乏安全感,内心敏感又脆弱。

然而对此我们一无所知,还觉得儿子的性子过于内向和小气。

他爸爸经常骂他没有男子气概,对他不是大声斥责就是骂骂咧咧。

每次儿子被骂都低头不语,我看的心疼,抱怨他爸爸管教太严。

孩子爸爸又转过头来训斥我,说儿子都是被我惯坏的。

在教育上我们经常因为意见不合爆发矛盾、甚至是冷战,整个家都是冷冰冰的,没有一点家庭温暖。

不知是因为经常被训斥 还是青春叛逆的原因,高中后的儿子性子急转直下就像换了个人。

无心学业整天混日子,不是去酒吧就是打台球。

辍学后更是变本加厉,不找工作天天窝在家里打游戏。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都快30岁的人了,还要靠我们救济生活。

我好话歹话说尽,可面对我的哭诉,责骂甚至央求,儿子都不为所动。

那段日子,我经历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痛苦。



为了让儿子走出抑郁的阴霾,我求助了家庭教育咨询师。

老师对我们家庭制定了系统详细的指导方案,我才终于弄清楚了儿子问题的根本。

没有陪伴滋养的孩子,内心就像荒漠

家庭指导老师说:

留守儿童大脑中负责调控和处理情绪的脑区灰质体积更大。

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成年后更易出现社交焦虑、情感障碍等问题。

所以说,从小被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我们当初为了生计,二话不说就抛下了儿子,缺席了他成长中的很多关键点。

后来回到了老家,虽然能陪在他的身边,可为了更好的培养儿子,我们眼里只有学习和成绩,对他的内心需求一无所知。

没有被爱和陪伴滋养的孩子,他们内心就像一片荒漠没有丁点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自然也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生活中的荆棘和磨难。

父母的唇枪舌战,让孩子失去爱和信任的能力

孩子爸爸是个急性子,干什么都风风火火,而我恰恰相反,脾气温和不紧不慢。

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各说各的谁都不服谁。

后来因为儿子的教育我们的冲突变得更加尖锐。

孩子爸爸认为男孩子就要严格教育,而我因为常年不在儿子身边对他心怀愧疚,教育上就宽容了不少。

于是儿子顺其自然就成了我们唇枪舌战的牺牲品!

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却不知我们早就陷入了“争论对错的陷阱”;

忘了那个躲在角落里,正默默注视着一切的孩子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风暴。



家庭指导老师通oh卡牌以及深入分析和交流,终于明白了儿子不去工作的原因。

一是:儿子内心是个很高傲的人,对于不喜欢的工作,他宁愿摆烂也不想委曲求全。

二是:儿子性子孤僻,人际关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职场中经常碰壁。

儿子一方面急于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又因为这些拦路虎的存在而不能迈出第一步。

于是纠结拧巴中开始了自我攻击,并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对此老师根据儿子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疗愈方案。

1. 重塑儿子对我们的信任,缓和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2. 调整儿子的认知,增加儿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 教给儿子人际沟通的技巧,弥补基础能力的不足。

同时,老师告诉我们,父母的教育才是孩子问题的根本。

所以只单纯的疗愈孩子,是不能彻底治愈孩子的。

因而老师根据双维内生动力系统,对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

接得住孩子的情绪

老师说身患抑郁的孩子,他们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低迷情绪。

对父母而言,接住孩子的情绪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接住孩子的吐槽和负面情绪,无论孩子如何攻击父母,都像打到一团棉花上被无形化解。

长此以往,孩子的攻击性力量逐渐被消耗,攻击性就会越来越弱。

按照老师的建议我和孩子爸爸约法三章,此后不再在孩子面前争吵。

儿子有情绪或者对我们无端攻击时,我们也一改往日的说教和哭诉;

改为默默地陪伴和无条件的关怀,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心。

就这样我们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儿子对我们的态度渐渐缓和,发脾气的次数也减少了。

有时,儿子还主动与我们交流沟通,不再排斥我们的关心和陪伴。

要敢于跟孩子提条件和立规则

老师告诉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抑郁躺平后,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百依百顺,如履薄冰,生怕孩子不高兴;

就是孩子当你是仇人,你还一味地委屈讨好,不敢要求孩子尊重父母。

其实这些都是父母内心没有力量的表现。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爱的灌溉,轻松好玩的家庭氛围,同时还需要有力量的守护。

只有内心有力量的父母,才能带孩子走出躺平摆烂。

听从老师的指引,我和孩子爸爸开始把注意力由关注孩子转移到关注自己。

饭后只要没什么事,我和孩子爸爸经常去小区楼下散步;

有时和还朋友约好一块外出吃饭。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充实,内心的能量也越来越充足。

明面上我们对孩子什么都没做,可我们的状态无时不在影响着儿子。

在我们的影响下,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好,有了力量感和自信心;

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终于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得到化解。

在疗愈的第二个月末,儿子的抑郁情绪也得到明显好转;

走出了家门并开始了找工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