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很多父母说:

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骂不得、打不得了?

现在的孩子就是太娇惯了,才会让他们动不动就有心理问题。

我们小时候哪个不是被打骂过来的,怎么一点事都没有啊?

乍一看,这个逻辑似乎没问题。

咱们小时候哪个孩子不是皮糙肉厚的,反而现在的孩子就那么娇贵了,骂不得说不得了?



但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套用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逻辑,套在下一代身上行不通。

因为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我们那个时候有着天差地别。

40多年前中国的孩子

前几天看到一组老照片,心底不由得百感交集。

这是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在80年代的中国,拍的一本摄影集《你好,小朋友》。

那个年代,没有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没有铺天盖地的游乐场,只要有一群小伙伴,就能疯玩、疯跑一整天。



一起吃冰棍的小朋友。



三五个小伙伴,约在一起欢快地捕鱼。



在单杠上玩耍的小朋友们。



弄堂里,放学一起回家的小伙伴们。



学校演出,女孩们眉心点上一个红点,化上夸张的红脸蛋。



那时候,课间只有10分钟,但是能玩好久好久,女孩们跳着皮筋,男孩们在简易的乒乓球台上打球。



以我们自己为参照,我们的童年虽然穷,但山野、河流、田地都是我们的游乐场。

山中、田坎边的各种野果子是我们的零食,可以追蜂、赶鸟、捉鱼,阳光、雨露各有各的滋味,哪怕是泥巴都能玩出花来,更不要说成群结队的同龄伙伴们玩各种游戏。

心理问题?有也不多,那一丝丝的心理问题,在各种劳作、游戏中烟消云散。

现在的小孩,他们童年只有幼儿园前的三年,这三年还处在懵懂无知的状态。

进了幼儿园,各种学习、规范要求、兴趣班接踵而至。

他们的世界,读书成了唯一的选项,劳动跟游玩成了奢侈品。让孩子处于长久的高压且缺乏宣泄口。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中说:“孩子有种魔力,能够把平凡场所中不为人注意的角度,变成兴趣盎然的游戏场。”

会玩的孩子,更懂得为自己释放情绪,制造快乐。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孩子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童年缺少玩耍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小时候被揍一顿,就放出去玩了,跟小朋友到处疯跑,或者一起吐槽各自的妈。

那时候住家属院,谁家孩子挨打邻居都出来劝,好心的隔壁大婶儿把我拉到自己家给好吃的,哄哄劝劝。

大概是旷野上疯跑着长大的孩子心挺大,跑着跑着就忘了挨打的事。

过去的孩子兄弟姐妹多,大多比较自由,学习负担也不重,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间比较多,大部分孩子都在农村,在大自然中玩耍,那实在是太开心了。



父母很少干预和控制,即使挨几次打,也很快就又融入到伙伴们和大自然中去了。

只有经历了游戏的童年,孩子才能成长得像个孩子。

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能闹腾,敢冒险,爱探索时,他才能像个孩子般成长,而不是过早地承担了无法承载的重担。

现在孩子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没有可以放飞内心的地方,没有可倾诉的伙伴,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大自然。

现在的孩子物质需求,超乎我们的那个年代,可是精神的需求却匮乏无比。

没有撒丫子到处跑的自由场地,也没有同龄伙伴的嘻嘻哈哈,更没有父母一直陪伴的安心……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孩子,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陪他们按着的他们自己步伐慢慢成长吧。



即便如今没有了以前的环境,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去摔跤,去攀爬,去草地上奔跑嬉戏。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好奇、大胆、热情、爱冒险,他们天马行空,没有被我们大人世界里的那一套法则束缚。

当一个孩子,能闹腾、敢冒险、爱探索时,他才能像个孩子般成长,而不是过早地承担了无法承载的重担。

给他一片天地,让他自由奔跑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