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翅目—等须亚目〈同须亚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毛翅目
等须亚目〈同须亚目〉
等须亚目(学名:Aequipalpia)又名同须亚目,毛翅目下的一个亚目。
1.下属科
流石蛾科〈原石蛾科〉(Rhyacophilidae)
指石蛾科〈等翅石蛾科〉(Philopotamidae)
多距石蛾科(Polycentropodidae)
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
管石蛾科(Psychomyiidae)
剑石蛾科(Xiphocentronidae)
枝石蛾科(Calamoceratidae)
齿角石蛾科(Odontoceridae)
长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笠石蛾科(Molannidae)
贝石蛾科(Beraeidae)
小石蛾科〈姬石蛾科〉(Hydroptilidae)
2.纹石蛾科
纹石蛾科(学名:Hydropsychidae)是毛翅目下的一个科。
(1)中庸离脉纹石蛾
中庸离脉纹石蛾(学名:Hydromanicus intermedius),体长6.6mm。头、胸部背面深褐色,触角黄色,鞭节上每节有深色环。足黄色,前翅黄色,翅脉处颜色较深。中室端部处有1个浅色斑,前翅Sc与M尖端愈合,并紧靠R2。
(2)多异纹石蛾
多异纹石蛾(学名:Polymorphanisus unipunctus),淡绿色或淡黄色;触角长于体,除基部外黑色;足浅色,中足缨毛黑色;腹部深黑色;中胸背板前端具1个较大的黑色斑点。易于识别。
3.长角石蛾科
长角石蛾科(学名:Leptoceridae)是毛翅目下的一个科。
(1)银纹长角石蛾
银纹长角石蛾(学名:Setodes argentata),长角石蛾科,水稻苗期害虫。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毫米,翅展13~14毫米,色浓褐。头顶有“小”字形银白条纹,触角长约为前翅的2倍,各节具黑白相间的斑纹。前翅细长,密生黄褐短毛,布有黑褐斑点有20~22条长短不一的银白线纹;后翅灰暗,半透明。中、后足胫节各有距两个。
卵:圆球形,黄绿色。卵块由几十粒至几百粒卵组成,周围有透明胶质包裹。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7~8毫米,头部及前中胸黑褐色,后胸黄褐。前足短,后足长。腹部第二至六节具灰白丝状鳃,其分布数各节依次为10、8、6、6、2。
蛹:长6~7毫米,裸蛹,头、胸及足黄褐色,触角显黑白斑,腹部青绿色,也有气管鳃。
②发生规律
年生1代。幼虫居筒巢内,在水稻、杂草等根茬中或畦畔、水沟等处泥土中越冬。
(2)绿腹姬长角石蛾
绿腹姬长角石蛾(学名:Setodes chlorinus),毛翅目长角石蛾科。
翅长雄虫605mm,雌虫6.0mm。头、胸部前黄色,腹部淡绿色。翅黄白色,半透明,被金黄色刚毛。雄性外生殖器:第9腹节侧面观后缘呈部规则波形。上附肢短三角形;下附肢分为3枝:背枝细长,末端分叉,并几个部规则的小突起;中枝宽,端部平截;腹枝约为中枝长之半,末端分叉,腹面观外测突为1个细弯钩,内侧突短而钝。阳茎细长,渐向下弯。无阳基侧突。
(3)缺肢突长角石蛾
缺肢突长角石蛾(学名:Ceraclea vaciva),前翅长♂:6.4~6.6mm;♀:5.7~6.0mm。头、胸部黑褐色,额黄褐色,头部刚毛白色。雄性外生殖器:侧面观第9节近腹部1/3呈宽矩形,中部突然收缩。背面观左右上附肢基部1/3愈合,端部渐收狭,呈指形,末端下曲。第10节背板三角兜形,基部宽,亚端部两侧各有1个耳状突起。阳茎粗管形,端半部仅存腹叶,末端中央具短切刻。2根阳茎侧突,基本愈合成1根,弯成弧形,但基部1/5分离。
(4)短肢突长角石蛾
短肢突长角石蛾(学名:Ceraclea brachyclada),头、胸部褐色,胸足淡黄色,前翅浅褐色,被金黄色刚毛。雄性外生殖器;腹部第9节侧面观逐渐向背部收窄,第9背板中央向后方呈三角形突出。
雄虫前翅长6.4mm。左右上附肢背面观从基部分离,端部突然变细呈短指状。第10背板宽,末端双叶状。阳茎基半部粗短,端半部为一腹片,末端具浅中裂,阳基侧突愈合为1根,呈粗壮弓形。
4.小石蛾科〈姬石蛾科〉
小石蛾科(学名:Hydroptilidae)又称姬石蛾科,是毛翅目已知种类最多、个体最小、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大科。全世界已记录1850余种,隶属于6亚科、71属,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系。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东洋界地区,呈现出南方明显多于北方的特点,尤其是西南区的分布密集度尤甚。
(1)形态特征
本科昆虫中2个亚科(直翅小石蛾亚科、小石蛾亚科)有很大差异,小石蛾亚科被认为是典型的小石蛾。体小,平均体长小于5毫米。触角明显短于前翅,中胸背板无毛瘤,中胸小盾片具1对条形毛瘤,构成小盾片后部突出的三角形区域的陡峭后缘。翅短,端尖,翅脉常退化,前翅翅面常具竖立的短棍棒状毛,后翅饰长毛,其长度等于或长于后翅宽。
(2)习性
小石蛾科一般一年发生1—2代。成虫2—10月间均能羽化,幼虫5龄,1—4龄营自由生活,5龄幼虫营结巢生活。巢形为钱袋形,水蛭卵形或口袋形。多数中5龄幼虫过冬。
幼虫取食藻类,维管束植物组织及周丛生物,或沉积在基质表面的细小有机质颗粒。取食方式为刺食性型,刮食型和撕食型。
变态形式较特殊,鉴于该科1—4龄与5龄幼虫在形态、习性上的不同,有人建议将之归为复变态的一种类型。
小石蛾科幼虫多数喜清洁或较清洁的水环境,能生活与急流,各种类型的小溪甚至渗漏水,以及水流滞缓的池塘、湖泊中。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