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市民在南明区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疫苗。
记者近日从贵州省卫健委获悉,2024年,贵州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免疫屏障;2024年,贵州省麻疹、乙脑、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之初均大幅下降,相关疾病均无死亡病例报告;自1994年以来,贵州省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自2007年以来,贵州省无白喉病例报告……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力普及疫苗接种工作。
近年来,贵州省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统筹推进疫苗储运、管理、预防接种“智管智接智服”,实现疫苗管理全过程可追溯。疫苗进入人体前经历了什么?走过的是怎样一条流通之路?记者来到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贵州省疫苗储运保障中心、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随”一支疫苗走完从出厂到接种的全流程。
全链条监督确保疫苗安全
疫苗离开药品生产厂家,抵达的第一站是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储运保障中心今年3月份正式投用,作为国内疫苗储存和运输量最大的单体疫苗冷库,中心以“储存科学规范、配送安全高效、质量监管全面、服务管理周到”为理念,可一次性储存约2000万剂次疫苗。
4月27日上午9时30分,贵州省疫苗储运保障中心1号“缓冲间”,储运管理人员正通过手持控制端下达指令,AGV(搬运)机器人接收指令后正确实现疫苗入库,实现疫苗上、下货架的自动化、无人化管理。当AGV机器人到达黄色保温门前时,保温门自动识别并开启。随即,AGV机器人进入1号冷藏库,这里就是全省免疫规划疫苗的专用库。
据介绍,整个冷库通过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实现了疫苗仓储的自动化管理,通过疫苗自身的电子追溯码、货位码、托盘码的关联,能够清楚地知道疫苗具体是哪个生产厂家、生产批次和批号以及生产数量等内容,不需要人工查找。
疫苗的保存温度是2℃到8℃,湿度在35%到75%之间,为保障疫苗存储环节的质量安全,中心实施制冷温控管理智能化,确保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可全天候应急处置,保证疫苗冷链不超温、不断链。目前,疫苗从出厂到接种,一般实行省级集中采购,省疾控中心会按照各地疫苗采购需求计划为全省配送疫苗。
在扫码出库时,通过出库设备再次核对疫苗信息,做到每一支疫苗的去向都可追溯。全部核对无误后,疫苗被送到专门的冷链运输车,并在运送过程中对疫苗运输车辆开展在线冷链设备监控,监测各个环节的温湿度,实现高效管理和全链条监督,确保每一支疫苗的安全、有效。
“智接”
实现疫苗自动记录全追溯
冷链物流将疫苗配送到接种点后,接种点的疫苗存储情况也至关重要。接种门诊要通过冷链箱转运疫苗,通过扫码设备核对疫苗相关信息并扫码入库,确认无误后分类储存至冷链设备内。
在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的自动化疫苗工作站大数据云平台上,实时显示着当日疫苗出入库情况、冷库温度、低库存疫苗等信息。上午11时,太慈桥街道社区居民韩女士带着4个月大的宝宝来到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准备给孩子接种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医务人员罗敏查询孩子的疫苗接种信息后,在电脑上点击一下,疫苗就从冷链库“运”到了接种台前。随即,罗敏核对疫苗信息后,为宝宝精准接种了疫苗,整个过程只用了短短几分钟。
“这样的疫苗接种流程太智慧了,而且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疫苗的核对、运输等全过程,更放心了。”韩女士说。罗敏表示,过去接种疫苗是拿到接种记录本后,由医务人员去选择需要接种的疫苗,现在自动化疫苗工作站能够精准识别疫苗,自动将疫苗推送到接种台,节约了不少时间。
据悉,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国家级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化建设创优项目示范示教点。在信息化助力下,该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规范、便捷、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该中心承担辖区15个居委会、21个小区、49000余人的预防接种任务,每天有大量市民前来接种疫苗。统计数据显示,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4年接种疫苗19901剂次。“智慧疫苗自动化工作站启用以来,解决了过去门诊冷链室和接种区分离、转运中耗时耗力等问题,让疫苗从入库、出库、盘点等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保证每次出苗的唯一性、准确性,提升了疫苗接种效率。”南明区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吉云霞说。
近年来,我省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健全从疾控中心到门诊接种的疫苗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完成疫苗冷库的自动化升级,实现疫苗全流程信息的自动记录全追溯,提高了疫苗管理的高效性、便捷性。
“智服”
电子化管理实现“掌上”接种
日前,市民张女士通过电子预防接种证中的“接种计划”查询功能,查看了5岁儿子的疫苗接种情况。“学校要求提前办理预防接种证查验证明,申领电子预防接种证后自助完成入学查验,一键生成电子查验证明,整个过程只花费了2分钟,无须再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人工查验,省时省力。”张女士说。
作为接种疫苗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查验预防接种证是记录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疫苗接种信息的重要凭证。过去,预防接种证是一个小本子,2023年9月1日,贵州省儿童电子预防接种证正式上线,推动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次办”贯彻落实。自此,贵州省预防接种“小绿本”正式迈向数智化。
记者在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31日,贵州省电子预防接种证管理系统已自动生成电子预防接种证3635万个,群众主动申领93万个。
“将传统的监护人到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改为由助产机构产科办理预防接种证,有效提升了全省预防接种建证建档率。目前,全省新生儿预防接种建档率已达99%以上,为推动全省适龄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提供了有力保障。”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叶新贵说,电子预防接种证作为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是实现疫苗全程电子化管理和预防接种信息全程可追溯的重要手段。经过探索实践,贵州省电子预防接种证已经实现了“多渠道绑定、多系统联通、多场景应用”。
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省卫生健康委、省信息中心、省政务服务中心的支持协调下,贵州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与贵州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系统、贵州省政务服务网数据实现对接互联,充分实现数据共享与融通。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贵州省电子预防接种证已实现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预防接种信息查询等功能,并且正在积极拓展其他功能,如依托电子预防接种证提供包含取号、登记、接种、留观等环节的预防接种全流程无纸化服务;将儿童、成人等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疫苗接种信息进行整合,巩固疫苗全程可追溯管理,实现省内预防接种信息实时共享和预防接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完善新生儿预登记、接种单位查询导航等功能。
目前,贵州省电子预防接种证申领已覆盖全人群,群众可通过多个平台实现电子预防接种证的申领与查询。叶新贵表示,下一步,将以电子预防接种证为核心,推动预防接种服务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拓展,覆盖儿童、成人,引导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接种相应疫苗,提供全方位预防接种服务,包括疫苗科普、家长课堂等,促进预防接种全程数字化管理。
马春晓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 文/图
(《实现疫苗“智管智接智服”》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