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世纪,中亚的穆斯林势力仍在持续进攻印度次大陆。特别是在突厥系军阀取代阿拉伯裔后,战争的规模、烈度和破坏性都有增无减。如果说早期的加兹尼帝国还只是丰盛开胃菜,那么取而代之的古尔王朝就堪比盛宴的高潮部分。

然而,拥有广袤纵深的次大陆,从不是逆来顺受的软柿子。在接连丢失信德与旁遮普后,分布于印度河中游的拉其普特人走上前沿。他们接过沙希亚王国衣钵,成为阻挡征服者南下的铁杆主力,并在1178年的卡萨拉达之战中取完胜。



古尔王朝的核心是南下阿富汗的塔吉克军事部落

早在8世纪,一批塔吉克部落奉命南下,为统御自己的萨曼帝国镇守阿富汗山区。他们曾多次参与南征北战,又选择顺从突厥人的加兹尼王朝,却因寂寂无名而难以被历史记载所垂青。直至百多年后,旧宗主在与西方强邻塞尔柱帝国的争雄中衰微,给他们腾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同时,许多地位更高的贵族将领选择驻屯印度,以便更快捷享用物产资源,顺道给古尔家族的放飞自我创造出有利条件。



古尔王朝的龙兴之地就是今日阿富汗的古尔省

公元1163年,日渐壮大的古尔王朝进入二元共治时期:

其中,年长的吉亚斯丁志在西部,倾全力渗透呼罗珊和锡斯坦地区。随后又掉头击败北方的花剌子模势力,将里海沿岸的戈尔甘平原纳入麾下。

他的兄弟默罕默德同样不遑多让,只用十年时间就夺取南部重镇加兹尼。此后更是计划绕过开伯尔山口,走相对冷门的古马尔山口去往印度河中游。不仅能避免同尚有余力的加兹尼帝国残部厮杀,还可以更快的夺取异教徒地盘。



默罕默德-古尔时期的金币

公元1175年,默罕默德率军直逼印度河流域,向已经摆脱加兹尼直辖统治的木尔坦城发起围攻。由于当地势力选择尊奉什叶派,所以在危急关头无法获得其他逊尼派武装支持。古尔大兵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占据这个处在流域中心位置的桥头堡。次年,他又领兵前往更南岸的乌奇,将这座始建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古镇据为己有。

至此,一条连接阿富汗与中印度的通道被彻底打开。古尔人又经过两年筹备,才冒险踏上自己的首轮次大陆之旅。



在伊斯兰时代木尔坦总是征服者的首个目标

不过,古往今来的大部分征服者没选择该路线,其实背后有着深刻地理原因。毕竟,整个印度河中下游地区,都与浩瀚的塔尔大沙漠毗邻。换句话说,一旦离开河道两侧的狭窄绿洲走廊,就必须面临缺水少粮等后勤难题:

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人曾意识到这点,险些放弃走海路进攻信德的战略规划。

公元11世纪的加兹尼突厥选择无视规律,不惜找来30000头骆驼保障物资供给,结果仍旧是损耗严重。

如今的塔吉克人同样依赖大规模骑兵机动,只能先沿水系行进,直到下游为止才转向内陆。



默罕默德-古尔选择的迂回南下路线

与此同时,穆斯林阵营的蠢蠢欲动,已经引起沙漠另一头的古吉拉特联盟注意。作为纯粹的刹帝利军功贵族,他们的先辈往往在历史上大有来头,包括且不限于曾征伐次大陆的斯基泰人、帕提亚人、月氏人和希腊人。

尽管早已完成文化趋同,却努力保持着来自祖上的尚武传统,升格为坚守古印度文明的强力捍卫者。而且常年展开军事训练,在个人技巧方面丝毫不输给任何对手。真正的欠缺在于群龙无首,往往要独自面对几倍于自己的强敌偷袭。



古尔军队大举南下引来拉其普特联盟的重视

然而,古尔王朝的强势蹿起,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到拉其普特诸邦的敏感神经。他们在年轻君主穆拉拉贾二世号召下,纷纷从古吉拉特半岛与拉贾斯坦的封地内赶来援助,规模甚至能达到相当惊人的50000之众。

同时不断派斥候监视对方近况,抢先赶到必经之路上的阿布山设防,以逸待劳的坐等对方主动挑战。其中,大部分主力陈兵于山谷中,剩下的附庸部队则分别潜伏于两侧山坡待命。



离开印度河流域古尔王朝的骑兵就面临缺水危机

相比之下,默罕默德虽精心规划最佳线路,古尔士兵仍因沙漠行军而感到人困马乏。在找不到充足水源的情况下,一些牧民甚至选择用马匹的血液解渴。

苏丹为激励士气,还不得不同意放慢前进速度,并允许士兵劫掠沿途城镇。但肆意破坏湿婆神像的粗鲁举动,只会给自身招来更多敌意,让附近村民更愿意给拉其普特联军告密。因此,当部队好不容易抵达阿布山麓,大批印度人早已恭候多时。



正在集结的拉其普特骑兵与中印度盟友

因为是大范围迂回,又渴望强化机动速度,这支偷偷南下的古尔军队几乎全由骑兵组成。而且整体规模偏小,可能仅有对手的1/3左右。除占比最多的各类突厥外,还包括阿富汗山地部落、印度北部的大小附庸,以及默罕默德本人身边的塔吉克精英卫队。

但凭借多年来建立的心优势,依旧毫不犹豫的向对面发起强攻,丝毫不在意究竟是在同多大体量的部队交手。拉其普特人以勇猛的骑兵对冲回应,并尝试在步兵和少数战象配合下,死死守住山谷入口位置的阵地。



中亚各突厥势力都会圈养的古拉姆奴隶骑兵

随着战斗时长持续,装备相对较差的印度人渐渐不支,开始向身后的卡萨拉达山谷缓步撤退。默罕默德显然不想措施良机,继续催促着将更多有生力量投入追击,准备用具装骑兵的冲锋摧垮对手。

岂料在不知不觉中深陷狭窄空间,只能以最低效的正面角力向印度人施压。对手却从一侧山坡上调来预备队,成功限制住节节败退的主力中军。接着,第二支伏兵由另一侧山坡俯冲而下,瞬间切断山谷内外的唯一退路。



卡萨拉达之战中的两军布阵

此时,古尔王朝的骑兵大多体力枯竭,又被四面八方围上来的拉其普特人贴脸输出。很快,受惊马匹在伏击圈内相互绊倒,身披重甲的战士则在无情践踏中难以起身。

默罕默德认识到败局无可挽回,只能在左右侍从的拼死保护下突围,踩着自家人尸体逃出生天。虽然对手因同样损失巨大而无心发动追杀,但横跨沙漠的艰苦返程仍给这位征服者留下心理创伤。甚至在战后的10年内,他都不敢再沿该路线南下。



此后10年 古尔王朝的扩张都尽量避开拉其普特人

无论如何,以拉其普特人为首的印度联军,赢得了自穆斯林入侵以来少有的决定性大胜。默罕默德也终于明白开伯尔山口的重要性,转头将攻略重心调整到加兹尼残部方向。

直到夺取拉合尔、贯穿整个恒河平原,达成史无前例的饮马孟加拉湾壮举,才为一雪前耻而率军故地重游......



(全文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