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七):阳原王



30.阳原王

阳原王(?-559年),名平成,是高句丽第24任君主,545-559年在位。他是安原王的长子。中国史籍称之为“高成”。阳原王在位期间,高句丽开始走向衰落,丢失朝鲜半岛汉江流域。

阳原王在安原王在位的第3年533年被定为太子。虽然阳原王为合法王位继承人,但安原王去世后,阳原王几乎无法继位。安原王有3个王后,由于第一个王后无子,其他两个王后都极力试图使其子成为太子。由于阳原王的支持者夺得军权,所以才能继位。

548年,阳原王发6000军队攻打百济,不料新罗派来援军支援百济。高句丽的进攻因此失败。550年,百济攻打高句丽。阳原王反击。新罗此时借渔翁之利攻占高句丽城池。

551年,突厥在中亚崛起,并进攻高句丽。阳原王于是派1万军队抵御突厥。同年,百济与新罗在南部对高句丽发动进攻,并攻占今韩国首尔地区。554年,阳原王再次攻打百济但没能成功。

557年,阳原王定其子高阳成为太子。同年,丸都城的大将谋反,不过此次叛乱被平息,谋反的将领被处决。

559年,阳原王在继位15年后去世。平原王继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31.平原王

平原王(532年-590年),名阳成、汤,是高句丽第25任君主,559-590年在位。阳原王的长子。557年,平原王成为王世子,两年后继位。

据说平原王为人勇猛,擅长马术和箭术。在他执政期间,平原王提倡发展农业和半农业,并减少高句丽王室对粮食的苛征。

平原王由于援助北齐的残余势力高宝宁,曾与北周在辽西营州短暂交锋,但与隋以前的中国和突厥保持了紧张但又和平的关系。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平原王时期由于百济与新罗联盟的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590年,平原王去世。目前尚无有关其死因的记载。一说死于597年。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577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

580年,隋文帝即位时,封平原王为高丽王(高句丽王)。


32.婴阳王

婴阳王(?-618年),名元,是高句丽第26任君主,590-618年在位。平原王的长子。婴阳王以在612年的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中成功抵挡隋炀帝百万大军的进攻而闻名。《三国史记》称婴阳王“风神俊爽,以济世安民自任。”

566年,高元被其父平原王封为世子。590年,平原太王去世后,高元继承高句丽王位。婴阳王继位之时,朝鲜三国之间的竞争加剧。隋朝统一南北朝后也正不断向外进行扩张。最初,婴阳王与隋朝维持着良好的关系,隋文帝册封高元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公,赐服一袭。高元奉表谢恩、贺祥瑞,隋文帝又册封他为高句丽王。虽然高元接受了隋文帝的册封,但与此同时婴阳王也加强了与契丹和靺鞨的关系并准备迎接与隋朝的战争。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婴阳王联合辽东的靺鞨各部越过辽河突袭辽西的营州,被营州总管韦冲赶走。此举大大激怒隋文帝,引发隋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发30万大军攻打高句丽,却损失惨重。

为防止隋的再次入侵,婴阳王高元曾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适时罢兵,待之如初。(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正值隋炀帝北巡榆林发现高句丽与突厥联盟。导致隋炀帝612年,率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路同时进攻时属高句丽的辽东地区,但大败而归。在随后613年和614年对高句丽的进攻中,隋炀帝都是无功而返。隋炀帝连年征重兵攻打高句丽引发隋末民变,并间接导致618年隋朝的灭亡。同年,婴阳王去世,荣留王继位。

与此同时,高句丽在争夺汉江流域不果后,对百济和新罗发动了进攻。

《三国史记·婴阳王本纪》记载婴阳王曾下令编写历史史记《新集》,但此书并没有流传下来。

33.荣留王

荣留王(563年?-642年),名建武、成,是高句丽第27任君主,618—642年在位。平原王之子。

荣留王于618年,隋朝灭亡和唐朝建立之年登基。荣留王对唐朝和百济,都实行和解政策。曾派人去长安索要道教经典。631年, 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荣留王晚年和他的大臣们想计划除掉一些高句丽内部颇有势力的将领,并准备第一个干掉对其王位最有威胁的渊盖苏文。不料荣留王的计划被渊盖苏文得知。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都被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的侄子高宝藏被立为高句丽王,渊盖苏文摄政。

624年,唐高祖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34.宝藏王

宝藏王(?-682年),讳藏(장)或宝藏(보장),是高句丽第28任君主,642年-668年在位。平原王高阳成之孙,荣留王之侄,太阳王之子。642年,渊盖苏文发动军变杀死荣留王后,立高藏为高句丽的国王。在其在位的大多数期间,宝藏王是渊盖苏文摄政的军事政权的傀儡。

宝藏王继位后,高句丽联合百济攻打新罗,并与倭恢复了关系以对付新罗。642年,新罗派金春秋与高句丽讲和。但由于渊盖苏文要求新罗归还原属高句丽的汉江流域,和谈破裂。新罗只好与唐朝联盟。

645年,唐太宗率兵从海上和陆地攻打高句丽。但被安市城主抵挡住。唐朝在随后的几年继续攻高句丽但都没有成功。654年,高句丽发兵攻打唐朝的松漠都督府——契丹;655年联合百济攻新罗。660年百济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所灭后,渊盖苏文在662年再次击退唐朝的入侵。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对摄政大权进行争夺。宝藏王依然不能控制国家。由于泉男生在摄政大权争夺中受到两个弟弟的陷害被迫投靠唐朝,使得唐朝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到高句丽40座城堡。

668年,唐朝与新罗的联军攻占平壤。宝藏王被俘,被唐高宗任命为工部尚书,娶武则天堂兄武惟良的女儿,生子高德武。

高句丽第28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攻灭高句丽后,唐朝于676年任命宝藏王“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让他管理辽东州都督府。681年,宝藏王被流放四川,682年去世。

643年,唐太宗封高藏为“辽东郡王”、“高句丽王”,授予“上柱国”的称号。

35.报德王

安舜(《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作安胜),高句丽宝藏王高藏外孙,高句丽大臣渊净土(渊盖苏文之弟)之子。

670年,高句丽故地发生贵族钳牟岑(《三国史记》作剑牟岑)纠集的叛乱,失败后,安舜杀之并南逃新罗。

新罗文武王八月册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册文称赞其“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希望“永为邻国,事同昆弟”;安胜等也表示“愿作藩屏,永世尽忠”。 674年新罗改封安胜为报德王,678年建立北原小京(今韩国江原道原州),683年,新罗神文王“征报德王安胜为苏判,赐姓金氏,留京都,赐甲第良田”,报德国就此灭亡。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