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重庆荣昌区因一场“食堂风波”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个常住人口仅66.8万的小城,因一位叫林江的“卤鹅哥”意外走红网络,单日游客量突破35万,直接挤爆了这座成渝之间的小城。而真正让荣昌“出圈”的,竟是区政府食堂——这个本该是机关人员用餐的地方,在假期里日均接待游客近7000人,1200斤米饭、1500斤猪肉被一扫而空。

游客们吃着3块钱的猪油泡粑、5块钱的黄凉粉,直呼“政府食堂比网红餐馆还接地气”。可就在全网点赞声中,知名媒体人胡锡进却泼了一盆冷水:“政府食堂抢了民营餐馆的生意,这是不公平竞争!”

故事要从一位“执拗”的荣昌人说起。





4月,美国网红“甲亢哥”来华旅游,荣昌小伙林江自费跟随,逢人就送家乡卤鹅。起初,网友以为他是卖卤鹅的商贩,可后来才发现,他只是想借机宣传家乡特产。这段“憨厚追星”的视频火了,林江被网友戏称“卤鹅哥”,荣昌卤鹅也一夜成名。

五一假期,荣昌彻底爆了。游客们涌入这座小城,只为尝一口正宗卤鹅。卤鹅店前排起长龙,面馆师傅一天扯面5000碗,连回家过节的大学生都被拉去帮忙。可问题随之而来:游客太多,餐馆根本接不过来。有人抱怨“排队两小时,吃饭十分钟”,有人吐槽“街边餐馆又贵又难吃”。关键时刻,荣昌区政府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开放政府食堂,接待游客就餐

食堂后厨瞬间变身“战场”。40多岁的贺师傅主理肉菜区,一天要炒1800斤猪肉,累得“眼袋掉到口罩上”;服务员反复洗涮碗筷,一次性餐具订了十箱都不够用。可游客们不在乎这些,他们只关心两件事:便宜、管饱。3元的小碗菜、18元的套餐,一家三口二三十元就能吃饱。有人吃完还打包,说“比网红餐馆实惠多了”。

就在荣昌政府食堂“一战封神”时,胡锡进的一篇长文让舆论场炸开了锅。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政府食堂享有财政补贴,无需承担房租、水电等成本,饭菜价格低廉,对民营餐馆构成不公平竞争。“如果政府食堂不盈利,菜价更低,对民营餐饮冲击更大;如果盈利,那就是用‘不公平优势’抢生意。”

关于胡锡进,是中国著名媒体人,几千万粉丝的大咖,同时也是一位成功人士,本身就是地厅级干部退休,待遇优厚;如果再加上做自媒体挣的钱,真可以说富甲一方了。

虽然看不到老胡做慈善捐助的报道,但是不影响他花钱购买股票,结果搞赔了,气的老胡像泼妇骂街。

胡锡进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复杂的中国》,不知道中国是因为他复杂了,还是中国本身就很复杂。

老胡有几千万粉丝,可是骂他的人也不少,不过人家老胡风雨不惊,十分淡定,反正又不影响他挣钱。

胡锡进的逻辑看似严密:餐饮业本就艰难,政府不该在节假日‘截胡’游客。他暗示,荣昌政府开放食堂只是为了“蹭热度”,而非真正便民。甚至搬出“市场规律”大旗:“政府该听民意,但更要考虑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别一味追求流量。”





可是他忘了一点,荣昌是个小县城,全区的餐饮业正常只能接待2万人,而荣昌在五天的时间里接待了200多万游客。已经超出了正常接待水平的几十倍,政府食堂为民众低价供餐,不是和民营餐馆抢生意,而是为了救火!

这话一出,网友吵翻了天。有人力挺胡锡进:“政府食堂确实挤压了小餐馆的生存空间,长期来看不利于市场公平。”也有人反驳:“荣昌小餐馆五一期间收入翻三倍,政府食堂分明是帮他们分流!”更有人调侃:“老胡这是‘何不食肉糜’?游客都饿肚子了,还谈什么公平竞争?”

胡锡进的批评,戳中了中国社会的敏感神经:政府该不该介入市场?公共服务与商业行为如何区分

其实必须明确一点,市场经济行为和政府对民众的福利保障是相辅相成的,而这绝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优秀的公共服务,而民营餐馆同样也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这里面根本没有冲突。

支持胡锡进的人认为,政府食堂的“低价策略”破坏了市场规则。一位民营餐馆老板吐槽:“我们交着房租、税费,政府食堂却用财政补贴打价格战,这怎么拼?”





可荣昌的实际情况却打了脸:五一期间,当地餐馆非但没倒闭,反而因游客激增收入大增。一家面馆老板直言:“以前每天卖200碗,现在卖5000碗,儿子从深圳回来帮忙都忙不过来。”

反观胡锡进的逻辑漏洞,也显而易见。首先,政府食堂的本质是公共服务,而非商业行为。荣昌政府开放食堂,是为了缓解游客就餐压力,而非与餐馆抢生意。就像公立医院不会因“挤占私立医院市场”而关门,政府食堂的“低价”是民生保障,而非恶性竞争。

其次,民营餐饮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价格,而在品质与服务。如果餐馆真被政府食堂“挤垮”,只能说明其经营模式有问题。荣昌的餐馆老板们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延长营业时间、推出特色套餐,甚至把摊位摆到政府食堂门口,游客吃完正餐还要来份小吃。这种“共生关系”,远比胡锡进想象的复杂。

胡锡进没料到的是,他的批评反而让荣昌更火了。

五一期间,游客量突破200万,政府食堂排队更长,连炒菜锅都烧坏了三个。网友调侃:“老胡一反对,荣昌直接晋升‘顶流’。”





可荣昌的“爆红”并非偶然。这个成渝之间的小城,早已布局“高铁新城”,计划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入驻。市域铁路、TOD综合体等项目,更是瞄准“成渝增长极”的C位。政府食堂的“出圈”,不过是荣昌“城市营销”的冰山一角。

但荣昌也面临现实困境。

常住人口仅66.8万,旅游承载力有限。五一期间,餐馆、酒店、停车场全线告急,政府不得不协调周边区县资源。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坦言:“我们也没想到会这么火,开放食堂是应急之举,长期来看还得靠产业升级。”

胡锡进与荣昌的“食堂之争”,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在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短期流量与长期发展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

荣昌的实验给出了部分答案。

政府食堂的“低价”没有摧毁民营餐饮,反而带动了整体消费。游客在政府食堂吃饱后,仍会去夜市、小吃街“打卡”,甚至带走几匹夏布、一套陶器。这种“溢出效应”,远比胡锡进想象的复杂。

但争议也提醒我们:政府的便民服务,不能忽视市场规则。在旅游旺季,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减免租金等方式支持民营餐馆,而非直接“下场竞争”。荣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特殊区位和小城属性,这种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地区。

回到最初的问题:胡锡进批评荣昌政府食堂,究竟是谁让中国变得复杂了





答案或许在于:中国本身就是复杂的。这里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有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布局,有像荣昌这样渴望“破圈”的小城,也有胡锡进这样坚持“市场规律”的批评者。

这种复杂性,既体现在政策制定的权衡中,也体现在公众对事件的多元解读里。

荣昌的“食堂风波”,终将归于平静。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长久不散:在流量时代,政府如何平衡便民服务与市场公平?在争议声中,我们能否保持理性,既包容胡锡进的批评,也看见荣昌的“破圈”野心?

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或许正体现在这些矛盾与争议中。而答案,终将在实践中逐渐清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