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近日,“对话·守正·创新”文化艺术双创交流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在座谈交流会的现场,西泠印社出版社原社长、浙江省文史馆员江吟将《大众篆刻十八讲》赠送给复旦大学。会场之外,“篆刻体验区”成为活动一大亮点。
在“小刀郎篆刻机”体验活动区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同学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亲手操作篆刻机,感受科技助力下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复旦大学在篆刻艺术教育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促进篆刻艺术在校园内外的传播与推广。为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推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承续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教育的传统,复旦大学于2025年3-5月开展“印记百廿 印向卓越”大众篆刻作品展。展览主创团队历时半年,从浩瀚校史中凝练兼具历史意义与时代共鸣的126个关键词条,依托大众印社作品征集大赛及《玺印赏析及篆刻实践》课程,面向师生、校友等大众篆刻爱好者征集了142枚篆刻设计稿。线上展览自3月起已通过“人文相辉”“书院在复旦”等公众号与观众见面,以数字化形式展现篆刻艺术。线下展览则通过实物印章、专题展区,生动呈现篆刻成果。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实体作品中既有传统篆刻技艺的精彩展现,也有融合3D打印、激光雕刻、玻璃微珠、软陶泥等现代工艺的创新之作,充分彰显篆刻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座谈会上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篆刻艺术作为其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复旦大学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以书画篆刻教育滋养师生心灵,积极推动篆刻艺术在复旦、在上海走向大众。
据了解,近年来,复旦大学逐步构建起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到书院空间、书院活动的完备育人体系,持续拓展篆刻教育的传播渠道,让其扎根校园,服务社会。通过第一课堂做大书画篆刻爱好者的蓄水池,依托书院加大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联动,配齐配强社团指导老师、举办线上线下展览,建设一批传统文化研习空间,全方位、系统性地促进大众篆刻理念与审美教育、思政教育和校史教育相结合。大众印社成员不仅积极参与各类篆刻主题展览及大赛,还推出了“大众篆刻云课堂”等系列推送,让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复旦青年的实践力量。
(通讯员 张婷怡、王洁 摄影 徐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