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年1月16日晚,一条紧急求助微博不知道怎么的冲到了热搜榜的第一名。
原来是有人联系上了博物杂志的博主,还放上了一张照片,想让对方辨认一下照片上是什么生物。
照片上显示的是一筐章鱼,其中有一只章鱼好像还带着“纹身”,长着大小不一的斑点。
原来网友正好在火锅店吃饭,正好看到鱿鱼那一筐里面有一只长得不怎么正常的章鱼。
之前网友隐约听说过这种章鱼,它好像有毒,是肯定不能吃的,但他又不能分辨这筐子里面的章鱼是不是这种。
于是他才拍照联系了自己认为比较专业的博主。
很快博物杂志的博主就回复了他的消息,那边表示这是一只蓝环章鱼,确实不能吃。
因为它含有剧毒,而且这种剧毒就算是加热也破坏不了,一只蓝环章鱼的毒素就能毒死26个人。
看着这样的回复其他网友们可吓得不轻,于是赶紧留言询问博主怎么样了,很快博主回复消息:自己很好,而且已经让老板把有毒的章鱼撤走了。
«——【·一口就致命的章鱼·】——»
那么蓝环章鱼究竟是什么章鱼,为什么毒性这么大呢?
蓝环章鱼体型小巧,臂跨一般不超过15厘米,身体从顶部的外套膜到触手尖端,最大长度也仅4-6厘米左右,会因亚种和年龄有所差异。
它的颜色基本上都是黄褐色的,这种低调的颜色使它们能够巧妙地融入周围的海洋环境,成为自然界中出色的“伪装者”。
蓝环章鱼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身上密密麻麻分布着的蓝色环状图案,一般有50-60个,主要分布在外套膜的背部和侧面。
蓝环章鱼活着的时候,这些蓝环或蓝斑颜色鲜艳夺目,极具观赏性;
而当它们死去后,胴体颜色逐渐暗淡,蓝环也不再鲜亮,变得不那么容易被察觉。
此外,蓝环章鱼还拥有两只类似脊椎动物般发育良好的眼睛,目光炯炯,能够敏锐地观察周围环境;
其嘴巴部位有两个如同鹦鹉嘴般坚硬有力的喙,能够轻松咬开甲壳类动物的外壳,获取美味的食物。
蓝环章鱼性格十分害羞,白天,它们通常会躲藏在礁石缝隙、珊瑚礁洞穴或者海底的各种杂物下面,静静地蛰伏着,不愿被外界打扰。
只有当夜幕降临,它们才会从藏身之处缓缓爬出,开始活跃地四处活动与觅食。
蓝环章鱼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小鱼以及各种海洋浮游生物为食,它们凭借灵活的触手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黑暗的海洋环境中精准地捕捉猎物。
感觉到可能有危险出现的时候,蓝环章鱼身上和爪子上的深色环会瞬间发出耀眼的蓝光,警告对方不要再随意靠近。
虽然它很警惕,但蓝环章鱼基本上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在自身受到极大威胁,比如被人类突然从水中提起,或者不小心被踩到的时候,才会出于自卫而发动攻击。
蓝环章鱼主要栖息在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洋海域。
从日本南部温暖的沿海地区出发,沿着蜿蜒的海岸线一路向南,途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众多东南亚国家附近的海域,最终延伸至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海域,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这片广阔的海域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环境,无论是浅海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区域,还是稍深一些布满岩石的岩礁地带,都有可能成为蓝环章鱼的藏身之所。
在这些地方,蓝环章鱼更方便寻找食物、躲避天敌,并进行繁衍后代等生命活动。
蓝环章鱼虽然体型小巧,但它们所携带的毒素却具有令人恐惧的强大威力。一只蓝环章鱼体内的毒素,足以在短短数分钟内,一次性杀死多达26名成年人,这样的毒性强度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人被蓝环章鱼咬一口或者是人咬蓝环章鱼一口,都很有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目前,医学领域尚未研发出有效的抗毒素来预防和治疗蓝环章鱼毒素所带来的危害。
蓝环章鱼所分泌的毒素成分十分复杂,其中,主要的神经毒是河鲀毒素,这种毒素同样存在于河豚和芋螺等生物体内。
河鲀毒素的毒性机理极其可怕,它会阻断生物肌肉的钠通道,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收缩,进而导致肌肉瘫痪。
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影响生物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最终可能导致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蓝环章鱼体内的河鲀毒素并非自身合成,而是由其唾液腺中的一种细菌所制造,其毒性之强,可达氰化钾的850倍以上。
如此强大的毒性,使蓝环章鱼成为了海洋中令人闻风丧胆的致命杀手。
而且蓝环章鱼的毒素即便经过加热煮熟,也不会消失,因为蓝环章鱼所携带的河鲀毒素属于生物碱,而非蛋白质。
与一些蛋白质类毒素不同,河鲀毒素对热相对稳定,在一般的烹饪温度下,很难被破坏分解。
这意味着,即使将蓝环章鱼放在火锅中煮熟,其体内的毒素依然存在。
所以在海边游玩、潜水,或者从事海产品捕捞、加工、销售等活动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留意周边环境,避免与蓝环章鱼等危险海洋生物接触。
去有海鲜的店里面吃东西的时候也要注意辨别,虽然蓝环章鱼很少会出现,但也不排除误捕的情况。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学习和了解常见危险海洋生物的知识,掌握基本的防范和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一旦遭遇蓝环章鱼攻击,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救治。
只有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我们才能在享受海洋带来的乐趣和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