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双眼皮,ScienceDaily,fws。
四川男子徒手修通道救鱼
2025年4月11日,IP地址为四川的博主@双眼皮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的配文是:“给产完卵的鱼修条回长江去的道理!”展示的是自己在野外河岸边发现的情况,以及自己后续的处理方式,而这个处理方式备受评论区网友的认可。
目前该视频已经有48万的点赞,对只有1万粉丝的作者来说真的算是大爆!不过等知道他做了什么后,你肯定也会认为这泼天的流量,他值得拥有。
视频画面是一片满是石头河岸,石头将河水阻隔开,将一大群鱼给孤立在了石头另一边的一片浅水中。可以看到水深甚至不足鱼体的一半,再继续下去,也许在涨水之前,这些鱼就会因为搁浅而死亡。而在这个季节出现在这样的上游浅滩,显然这些都是来产卵的鱼。
这些鲤鱼的颜色很深,金黄色的鳞片相当艳丽。博主还近距离展示了其中一条,可以看到确实是美得几乎能当观赏鱼了,尤其是鳞片之间的缝隙,那些黑色的纹路就像是奢侈品的网格纹路一般。鱼鳍上的鳍枝分布也很匀称,就像是什么特意设计出来的小装饰品。
看到这样的情况,博主马上决定要自己给这些鱼开出一条“生命通道”来。他搬起石头,开辟出了一条接连河水的通道,为了美观,居然还叠了石头在旁边的当装饰。这条道很浅,毕竟博主没有工具,而且也不知道石头有几层,不过这条道看起来足以支撑这些鱼挣扎着通过了。
这些鱼是知好歹的,它们马上争先恐后地沿着这条道路游动,虽然路途非常艰难,但起码是回到水域中了,逃脱了搁浅死亡的厄运。
对于博主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大部分人都表达了赞赏。不少网友不约而同地将其跟不文明的放生行为进行了对比,可能是因为不文明放生太时常发生了。还有网友表示这样唾手可得的野生鱼都能忍住不带走,确实是值得让人佩服。有个网友表示:“不食三月鱼,不打三月鸟。”因为很多鱼和鸟类的繁殖期都挑在万物复苏的春夏季。
玩梗的网友当然也是有的,大部分都是老梗了,不过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还是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的。有个网友说:“捞起来,坐月子不能碰冷水。”
除了这些评论,我更在意的是提出问题的网友,因为说句大实话,他们的问题就是我的题材。
鱼的记忆
有一个网友认为鱼产完卵还懂得回去,那说明鱼的记忆时间并不短啊?他会这么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那就是鱼的记忆只有7秒钟。这个说法当然是已经被辟谣了,只是确实深入人心。
与大部分脊椎动物相比,鱼的大脑确实相对比较小,所以很久以前人们都会将其与较低的智力水平划上等号,但智商不是简单看大脑的大小就能确定的。尽管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但科学证明,鱼类拥有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记忆!
虽然鱼没有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形成记忆的海马体,但它们拥有外侧大脑皮层,这个结构能将不同时间点的事件联系起来,这使得鱼类能够在事件和经历之间建立联系,于是也能记住某些事物,并采取对应的行为。
被人们嘲讽低智商多年的金鱼,实际上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它们能够记住通常在鱼缸里哪里喂食,能够将特定动作与奖励联系起来,还懂得通过研究者设置的迷宫,并且能够记住其他金鱼同伴。
著名的清洁鱼,就是会帮其他鱼类清理口腔的那个纪录片常客,其学名为霓虹鰕虎魚。这种鱼能与其他鱼类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清洁鱼一般会像有能力捕食它们的鱼类提供这种清洁服务,这种服务会凌驾于它们的自然本能之上。它们还被证明能够识别超过100种不同的“客户鱼”,并且会优先选择某些客户鱼。
这证明它们不仅能够记住单个鱼,还能建立关系并辨别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别。它们只有10厘米长,脑重量不到十分之一克,但脑容量并不会阻碍它们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认知能力。
鱼如何知道路线?
另一个问题也很有趣,有个网友很好奇:鱼没有开导航,它们是怎么知道回去的路的?
看起来这点跟上面鱼的记忆似乎可以放一起说,但其实鱼类的导航能力并不只是依靠记忆来实现,不同的鱼类有各自的导航方式,都是相当的神奇精妙。
1975年,《自然》期刊论文上的一则研究发现很多硬骨鱼头部内有磁铁矿晶体(magnetite crystals),就像内置个指南针,能根据地磁倾角变化调整迁徙路线。鲨鱼鼻部的劳伦氏壶腹能微弱电场的变化,相当于在1000公里外定位1.5伏电池产生的电场。
很多珊瑚礁鱼类都拥有出色的视觉记忆,它们能建立包含300多个地标的心理地图,通过太阳方位辨别方向。而著名的洄游鱼类鲑鱼则是依靠夸张如超能力的嗅觉,其嗅觉灵敏度达到万亿分之一浓度,能根据气味判断产卵地。大马哈鱼幼鱼甚至通过皮肤吸收储存出生流域的化学特征。
鱼类通过侧线器官来捕捉水流变化也是常见的导航方式,这样的做法尤其常见于游速很快的鱼类身上,比如金枪鱼,它们能以75km/h高速游动中保持0.3-1.5米精确间距!
这些生物导航机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启示,有很多科技都开始试图模拟发明都在试图模仿这些设计,以后我们的导航系统指不定得多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