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0625.,水生情报局,《湖泊科学》,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女子野钓解锁2条“新物种”

3月30日,ip地址为江苏的博主@0625.发布了一则短视频,展示的是作为新手钓鱼佬的她钓到的新物种,配文是:“钓鱼解锁新物种,好好看!”

视频中刚好可以看到她所说的“新物种”的背部和侧面,可以看到这条鱼的背部是深色的,整个鱼体相当修长,从头部到尾部不断变细。



旁边那边几乎要翻肚的鱼的侧面把细节展示得很清楚,可以看到其鱼体的体侧是银色的,在阳光照射下散着白光。身体是扁而长,前部高,向后渐低,跟背部观感类似;其背鳍很靠前,臀鳍一直延伸到了尾鳍,尾鳍锐利无分叉,看起来就跟一把刀子似的。



很多网友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博主居然还敢发出来!真的是很“刑”啊!因为他们认为这条鱼的真实身份是刀鲚(Coilia nasus),就是俗称的长江刀鱼!它还有其他俗称,比如:黄河鱽鱼、江刀、长江刀鲚、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



它被认为是极度濒危的物种,虽然长江刀鱼目前虽未被正式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但随意捕捉确实可能遭到处罚。

博主听到网友们的回复,表示自己当时就已经放生了,还配上了“唯唯诺诺”的表情包来表示害怕。



不过博主其实压根不需要害怕,如果有人意外钓到长江刀鱼,只要不是在禁渔区域和禁渔时间内,不是进行生产性捕捞,那就没关系。更何况博主钓到的这两条鱼其实压根不是长江刀鱼,而是毛刀鱼,学名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俗称湖刀。



它们的差异

它们都是同属鲚属的物种,甚至是从同一个祖先分化而来的,但是它们的各方面差异还是很大的。

长江刀鱼是洄游鱼类,它们在每年的的春季都会从东海逆流而上,穿越上千公里长江抵达鄱阳湖产卵,非常的艰难;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比起亲戚却显得有些懒散,它们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及其附属湖泊,以太湖、巢湖等地区为主,完全没有洄游的心思。



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湖鲚的分布为封闭湖泊环境,演化为陆封型,其LDHA基因发生突变,赋予其在低氧静水中生存的优势,但是却没办法像长江刀鱼一样去“搏击江海”,体型也会比长江刀鱼小。

长江刀鱼成年体长可达40厘米,脊椎骨多达82节;湖鲚却因长期适应封闭环境,体型缩小至20厘米以内,脊椎骨减少到74节以下,体色泛着淡黄,吻部也更显圆钝。若细数臀鳍条,长江刀鱼拥有83-97根细密鳍条,湖鲚则仅有65-80根。



这么一听不好分辨,但是其实可以简单理解分布在太湖等纯淡水域中,20厘米以下的就必是湖鲚。

两者的命运也完全不同。长江刀鱼与鲥鱼与河豚并称“长江三鲜”,据说口味是相当之好,令饕客趋之若鹜。虽然我没吃过,但看它被人类吃到濒危,显然确实是好吃的。甚至曾经长江刀鱼创下过万元一斤的天价!不过其数量降低跟水坝阻隔和水源污染也有很大的关系。



反观湖鲚,其数量巨大,每年能捕捞3000吨,占据了湖泊鱼类的60%。数量太多了,而且只能用来做鱼干或者饲料甚至肥料,因此它们一斤也就几块钱,非常不受待见。而且数量过头的湖鲚甚至会挤占了鲢鳙等鱼类的生存空间,引发蓝藻爆发的连锁反应。



相关内容在我之前的文章《太湖一网可捞6万斤毛叶鱼,为何老渔民却很怕?还认为是隐患?》中提过了,我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我主页搜看看。

补充信息

你一定经常听人家说什么“海刀”、“江刀”、“湖刀”,听得乱乱的吧?长江刀鱼就是江刀,而湖鲚就是湖刀,海刀一般指的是凤尾鱼,学名凤鲚(Coilia mystus),它们其实在很久以前都是刀鲚家的成员。



不过后来我国的刀鲚分为2个生态类群,分别为江海洄游型和湖泊定居型。根据不同的刀鲚成年鱼居住的区域的不同:海水、江河的中下游以及通江湖泊,于是就分化成了不同的品种,就是所谓的“海刀”、“江刀”、“湖刀”。

它们算是一家人,虽然看起来外形的差异不大,但因为居住区域的不同而分化的习性差异巨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