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逃不过的一个词:

后悔!

“后悔读书时偷懒。”

“后悔没有鼓起勇气,向心爱的人表白。”

“后悔不注重饮食健康,导致疾病缠身。”

面对曾经令人遗憾的选择,我们巴不得时光倒流,再选一次。

然而,一个扎心的真相是,即使穿越回过去,我们大概率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因为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由当时的认知决定的。

正如俞敏洪所说:

真正限制我们的,是认知上的困顿。

这让我想起了袁了凡。

这位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曾被困在“命由天定”的认知里多年,准备庸庸碌碌过一生。

幸而,在机缘巧合下,他意识到“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才奋起努力,彻底改变了命运。

《了凡四训》一书中,他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警醒世人: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决定了他的人生结局。

你的命运,就藏在你的认知里。


袁了凡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他幼时丧父,母亲孤身一人,无法继续供养他读书科举。

于是,他放弃了考取功名的打算,决定学医,早日挣钱养家的同时,还能治病救人。

可没想到,一天,他去一座寺庙游玩,竟遇见了一位飘然若仙的老者,孔先生。

孔先生疑惑不解地问:

“你命中注定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能中秀才,怎么不去读书呢?”

闻听此言,袁了凡半信半疑。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第二年去应考,结果一切都如孔先生所言,甚至连考试成绩,都和孔先生推算的一模一样。

“果然是个神仙。”袁了凡想。


随后,他特意寻访孔先生,推算一生命运。

可结果却令人失望。

孔先生说:“你只能考取秀才,以后能做三年县令,之后会辞官归乡,活到五十三岁,一生都没有儿子。”

好不容易走上科举之路,却只能当个秀才,进入官场也只能做个小小的县令,官职低微就算了,还只能做三年。

最可悲的是,无子,这可是最大的不孝。

但“或许命运会有转机”,袁了凡还存着一丝希望。

可他之后多年的经历,却一次次印证了孔先生的话。

于是,他认命了。

他深信:人的生老病死,贫贱富贵都是上天安排好的。

命由天定,个人的努力其实没有什么用。

他不再好好读书,也不去结交朋友,而是无欲无求,准备按照命运的预定轨道,终老一生。


此时的袁了凡,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中的“囚徒思维”。

人们常常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自己无法摆脱或改变现有的局面,就像被困在监狱里的囚徒一样,无能为力。

比如你每天上班,都会遭遇堵车,时间长了你就会觉得,堵车是正常的。

而不会想到换一条路线。

难怪叔本华会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认知。

认知是一个人眼界和格局的体现。

认知层次越低的人,越会被困在思维的牢笼里,难以挣脱。


就在袁了凡看破红尘,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的时候,他遇见了人生的贵人,云谷禅师。

那日,袁了凡去山中拜访云谷禅师,两人一起静坐了三天三夜。

禅师觉得很奇怪:

“一般人心中妄念太多,无法静坐,而你居然坐了三天三夜,为何?”

袁了凡回答:“生死荣辱,都有定数,有何可想?”

闻听此言,禅师摇摇头说道: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福报也是由自己去求来的。

一个人的出生无法改变,这是“命”,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运”。

你想考取功名,想要儿子,就需要积极地改变自己,通过自我完善,进而改变命运。

禅师还告诉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过去已逝,未来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就看你怎么度过。

禅师的话,仿佛给了袁了凡当头一棒。

“原来命运由我,不由天。”

从此,他打破了固有的认知,一改往日的散漫随性,时时修德自持,勤奋读书,决心要挣脱命运的枷锁。

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第二年,他就高中了举人。

猎豹CEO傅盛曾说: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的本质差别。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也就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


曾看过成龙的故事。

刚出道时,成龙觉得李小龙的表演堪称完美,便时常模仿。

可他做不到李小龙的凌厉,沮丧不已。

在多年摸爬滚打后,他终于醒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随后,他将自己独特的滑稽表演,融入武打中,大获成功。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走不通的路,试着拐个弯,或许就会迎来柳暗花明。

作家刘润也说: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更高级的人改变思维模式。

突破认知局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当你脚下的路走不通时,不妨试着打破思维的牢笼,打破固有的认知,为你的人生寻找新的可能。


当袁了凡的认知发生改变后,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

此后的人生里,他不断修身养性,苦心读书,不仅高中进士,还升任兵部主事。

甚至参与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局,成了一代贤臣。

更可喜的是,在四十七岁高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

而原本被孔先生预言只能活到五十三岁的他,竟活到了七十四岁,彻底打破了命运的魔咒。

晚年的袁了凡回到家乡,著书立说。

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儿子的训诫,写成了四篇短文,命名为写《戒子文》。

不承想,《戒子文》一出,就被广为流传,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了凡四训》。

曾国藩在看了这本书后,立即给自己改号为“涤生”。

寓意:新生命的开始。


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台词:

这个世界上,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内心深处。

只要内心足够坚韧,面对命运的刁难不自暴自弃,而是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厄运,你终会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

林徽因当初去美国留学,原本想报考自己热爱的建筑系。

却被告知:建筑系不收女学生。

失望之余,她改报了美术系,每天完成美术系的课程后,就去建筑系旁听。

也正是这种“曲线救国”的旁听思维,让她学到了丰富的建筑知识,为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打下了基础。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

“人这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不在于天赋和背景,而在于认知水平的高低。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结局,都藏在自己的认知里,藏在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中。

所谓“命运”,就是你认知的总和。

只有不断提升认知,突破自身局限,你才有机会走出命运困境,看到更大的世界。


数百年来,《了凡四训》被人们称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

而袁了凡的人生经历,也被世人看作改造命运的典范。

他原本已经认命,却在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后,积极改变,最终逃脱了命运的枷锁,实现了逆风翻盘。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疑问:

为何家世背景差不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人,最后的人生会天差地别?

很大的原因就是,认知不同。

一旦你觉得读书无用,自然就不会认真学习。

如果你认为仅靠武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便会凡事蛮干。

认知决定言行,言行决定命运。

所以啊,若你对现在的人生不满意,不妨多花些时间,提升一下自己的认知,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模式。

或许在人生的下一个路口,就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 | 旧雨,一直在路上,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