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奉贤区健全完善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格局,全区涌现出了一批深耕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的优秀人物,他们将法治担当力扛于肩,把法治为民镌刻在行,让法治的信仰薪火相传。即日起,上海市奉贤区司法局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登公共法律服务人物篇章,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法治故事。


张静,现任奉城镇奉城第六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在深化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浪潮中,她以社区“法治带头人”的身份,将党建“红色基因”注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以“法润民心、情系万家”为使命,探索出“党建+法治+服务”的社区治理新路径。她带领奉城六居实现社区“零刑事案件”、矛盾纠纷“零上报”,让法治从“纸上条文”变为“万家灯火”。自张静任职以来,先后获评奉贤区优秀“法治带头人”、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奉城六居获评2021年度奉贤区零发案村居委,奉城六居立法信息采集点获评2024年度奉贤区人大“双融双促”工作优秀点位。张静用她的智慧与情怀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动篇章。

党建引领,筑牢法治根基:

以“红色网格”织密治理体系



构建“红色法治网格”,激活组织动能。“法治带头人首先要做政治明白人”,这是张静常挂在嘴边的话。张静将党建引领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引擎,创新构建“党建网格+法治服务队”双网融合机制。她将辖区内三个小区划分为3个红色法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个党员先锋队+3支法治服务队”创新机制,在调解队、普法队、日防队这三支法治服务队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充分利用社区党员双报到机制,真正实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行动,解决社区中噪音扰民、高空抛物、飞线充电等民生问题,真正让党组织成为法治建设的“前沿哨所”。

深化党建联建机制,凝聚共治合力。张静打破部门壁垒,与司法所、城管中队、奉爱医院等多家单位签订党建联建协议,打造“法治朋友圈”,构建“问题联治、服务联抓、风险联防”的协同机制。牵头奉爱医院、司法所、社区“商铺联盟”等单位联合开展“一号便民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免费法律咨询等业务,获得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面对违章搭建治理顽疾,组织城管、法律顾问多次开展“法律会诊”,通过“现场勘查+法规解读+限期整改”三步工作法,成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张静在社区治理中大力推动这一“跨界融合”模式,使社区治理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攻坚”,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创新机制,激活治理动能:

以“多元平台”破解治理难题



打造“李致霞工作室”,深耕矛盾化解“责任田”面对社区治理中的“鸡毛蒜皮”,张静创新设立以“法律明白人”李致霞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构建“三诊工作法”:日常“坐诊”听民声,在居委会设立专门接待室,解决群众“走不对门,找不到人”问题;疑难“会诊”解民忧,充分发挥三所联动机制,联动律师、民警等专业力量攻坚复杂矛盾;主动“出诊”暖民心,针对行动不便群体提供上门调解服务,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有三年,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物业矛盾,只要“遇到事”,居民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李阿姨”,“李致霞工作室”也被居民誉为“家门口的和谐驿站”。

创设“向日葵成长营”,播撒法治教育“金种子”青少年法治教育是社区治理的“未来工程”,基于这份初心,张静牵头成立“向日葵成长营”,构建“体验式+沉浸式”普法新模式。联合司法所开展一日“小小法律家”职业体验,带领孩子们穿梭于办公区,聆听司法所的职能奥秘,揭开宣告室的神秘面纱,利用暑假假期,组织动员社区儿童参与法治宣传活动,培育“小小法治宣传员”,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锻造队伍,培育法治薪火:

以“人才矩阵”夯实治理根基



构建“金字塔式”法治人才梯队。张静创新建立“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法治志愿者”三级人才培育体系,针对社区现有的5名法律明白人,制定“双师带徒”计划,由社区律师担任“专业导师”、她自身担任“实践导师”,定期开展物业法规、调解技巧等专题培训。同时,她在社区文化艺术节中设置“法治达人秀”舞台,挖掘具有法律常识的社区达人、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发现矛盾有人报、遇到纠纷有人调、法律问题有人答”的全链条服务网络。

创新“积分赋能”激励机制。为激发队伍活力,张静设计“公益积分兑换”,将参与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15项服务量化赋分,积分可在辖区内的“商铺联盟”兑换服务。建立“法治之星”年度评选机制,通过两委班子讨论投票投票、业绩考核等方式选树典型,并在年度志愿者表彰大会进行表彰。在这一机制的带动下,“法律明白人”都积极参与至社区治理中,真正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奉献”的转变。

供稿:公服科、奉城镇司法所

审核:顾若尘、陈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