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驾”一夜之间沦为“辅助驾驶”,车企们仿佛集体患上失忆症,忙着撕掉科技感爆棚的标签,转而用“辅助”二字给自己披上一层安全马甲。

最近,有网友发现许多车企近期均对“智驾”表述进行“降级”处理。某米、某界、某想等品牌皆进行了调整。

这场看似“理性纠偏”的集体更名运动,实则是一出荒诞的行业现形记——曾经吹嘘“无限接近L3”“零接管”的车企们,终于在监管铁拳和血淋淋的事故面前,承认了自己不过是“辅助驾驶”。

一夜间,“智驾”绝迹

5月1日,小米官方微博发布的SU7 Pro/Max车型新物料中,“小米智驾Pro”悄然更名“小米辅助驾驶Pro”,而原本主打“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的Max版本,也调整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4月29日,问界官微发布M9车型OTA升级预告,将“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升级为“城区NCA智能辅助驾驶”,而此前3月18日发布M5智驾版时,其官方话术仍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5月1日,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在微博发布L6智能焕新版技术解析时,刻意强调“辅助驾驶焕新升级”,并配文“再智能的驾驶系统,也是驾驶员的助手而非替代者”。

而一切都要归结于工信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词汇,统一推广“组合驾驶辅助”等专业术语。

文件中有非常详细的表述规定,包括L2不能用接管,接管是L3的用词等内容。



曾几何时,“智驾”是新能源车企收割市场的金字招牌。小米的“Xiaomi Pilot Pro”、华为的“城市NOA”、理想的“脱手驾驶”……这些充满科幻感的术语,配合CEO们直播“全程零接管”的营销狂欢,硬生生把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平替”。消费者被灌下一碗碗迷魂汤,有人高速上睡觉刷手机,有人把命交给系统,直到静止障碍物识别失败、追尾爆燃的事故频发,才惊觉所谓“智驾”不过是车企精心设计的文字陷阱。

如今,工信部一纸通知,成了戳破皇帝新衣的那根针。“辅助驾驶”四个字,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车企的浮夸之火。小米忙不迭将“智驾Pro”改为“辅助驾驶Pro”,华为余承东的科普视频绝口不提“智驾”,理想、蔚来们则把宣传重点转向“座椅通风”和“车载冰箱”——仿佛过去几年对“智驾”的狂热吹捧,只是一场集体癔症。

车企们的诚实迟到了

某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显示,68%的新能源车主认为“智驾”是购车核心决策因素,但73%的用户坦言“分不清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区别”。

车企的“去智驾化”,表面是响应监管的“合规觉醒”,实则是危机公关的紧急避险。当法律明确“夸大宣传可罚广告费5-10倍”,甚至追究刑责,曾经大谈“技术颠覆”的车企们,立刻化身“安全卫士”,用“辅助”二字划清责任边界。



毕竟,L2级事故责任在驾驶员,而L3级以上车企需担责——在法规尚未明晰的灰色地带,“辅助”一词成了最划算的免责声明。

更讽刺的是,这场更名运动暴露了行业的双重人格:一边高呼“敬畏生命”,一边偷偷用“端到端辅助驾驶”“城市NOA”等新话术继续打擦边球。

所谓“安全教育”,不过是把用户协议里的免责条款字号放大,再搞几场“安全训练营”作秀。当销售话术从“解放双手”变成“请握紧方向盘”,消费者终于意识到:车企的“技术情怀”,从来敌不过对法律风险的算计。

这场集体更名,究竟是行业的理性回归,还是新一轮营销变装的开始?若不能彻底抛弃“炫技式创新”,转而构建透明的责任体系,今天的“辅助驾驶”难保不会成为明天的“自动驾驶2.0”。

当车企们忙着给“智驾”穿上“辅助”的马甲,消费者也该清醒了:方向盘后的那条命,从来只能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这场更名闹剧,不过是行业从“技术乌托邦”跌回现实后的第一声叹息——牛皮吹破了,总要有人收拾残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