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就是尺!”

这位手握77枚金牌的天才运动员,竟然三次被国家队拒之门外。

时至今日,她依然没能重新赢得国家队的信任,这个冰上传奇就这样把自己逼入了绝境……



冰上霸主

王濛的成长轨迹,注定了她不会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运动员。

1984年,王濛出生于黑龙江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

因为是女孩子,她没少受到父亲和爷爷的冷淡对待,而母亲则在家庭压力下默默支持着她。



然而,这些挫折非但没有压垮王濛,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强。骨子里那股倔强不服输的劲头也越发明显。

10岁那年,她的滑冰天赋被教练发掘。

尽管父亲反对,但母亲却坚定地站在她这边,全力支持女儿追逐梦想。

靠着这股拼劲,她很快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



14岁进入省队,16岁拿下全运会铜牌,并同年入选国家队,她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上,22岁的王濛一举夺得500米金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濛时代”。

当时的王濛,简直就是中国短道速滑的一块金字招牌。

不过,天赋与性格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王濛的随性洒脱虽然让她在队内广受欢迎,但也多次触碰到了国家队的纪律红线。

三次出局

国家队的生活远比王濛想象中的复杂。

国家队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性格直爽的王濛总是不经意间就触犯了这些规定。



2007年,王濛在一次比赛后自费宴请队友,狂欢到深夜才归队,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队的作息制度。

面对批评,她不仅没有认错,反而反问国家队:辛苦训练之后犒劳自己吃顿饭有什么问题?

最终,国家队以“违反队规”为由将她开除。不过,由于她的实力无可替代,不久后便被召回。



大家都以为王濛回来后会有所收敛,可没想到更大的矛盾还在后面。

2008年,国家队聘请海外教练李琰,新教练的到来意味着陪伴王濛多年的恩师即将离开。

这让重情重义的王濛一时难以接受。



再加上李琰高强度的训练方式以及夹杂英文的习惯,让王濛心里很不痛快。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矛盾逐渐加深,终于在2007年的亚冬会上爆发。

那次比赛中,王濛的成绩不升反降,仅拿到一枚铜牌。



赛后,心直口快的王濛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委屈和不满,直接将师徒矛盾公之于众。

这次冲突导致王濛第二次被国家队开除。在此期间,短道速滑队士气低落,一直未能取得金牌。

然而,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之前,国家队意识到王濛是夺金的关键人物。



于是,两人选择放下成见,携手备战,并为王濛量身定制了训练计划。

最终,王濛大放异彩,一举包揽三金,实现“三连冠”。她在冰场上跪倒向李琰致谢的画面,成为奥运历史上的经典瞬间。

可谁能想到,辉煌过后,王濛又陷入了一场更大的风波。



2011年,王濛卷入“丽江打人”和“青岛内讧”的舆论漩涡。

在青岛夏训期间,她因外出饮酒晚归与领队王春露发生激烈争执,争执甚至升级为肢体冲突,导致王濛双手被玻璃划伤。

这一次,国家队忍无可忍,直接将她开除。



面对禁赛,曾经叱咤风云的王濛仿佛失去了飞翔的翅膀。

告别国家队

被开除后,王濛并没有远离冰场。后来她还曾担任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但不久后便卸任。

此后,她活跃在综艺节目中,凭借直爽的性格和专业解说“我的眼睛就是尺”再次走红。



在亚冬会的赛场上,她严厉指责韩国选手的违规行为,“大魔王”本色再度展现。

然而,她的执教生涯转瞬即逝,国家队从此再也没有向她抛出橄榄枝。

有人感叹:“中国短道速滑至今没有人能接替她的位置。”

但也有人认为,她的性格注定无法适应体制内的严格约束。



王濛的职业生涯,是天才与体制之间的一次次碰撞。或许,正是这种不完美成就了她的独特魅力。

王濛的故事给所有天才运动员提了个醒:你可以凭借才华骄傲,但别挑战规则底线。

国家队可以容忍你一两次,但绝不可能永远替你收拾烂摊子。



如今,中国短道速滑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很多人怀念王濛。与其要一个不受控制的“大魔王”,不如脚踏实地培养遵守规矩的新秀。

毕竟,在竞技体育中,金牌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免死金牌。

参考信息源:[1].官方媒体:中国新闻网:2011-06-08《短道队丽江遭殴:领队称没喝酒 警方称队员先动手》[2].官方媒体:北方网:2011-08-05《王濛被国家队开除 怒斥不公称将开新闻发布会》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性阅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