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公正司法 星耀浦江”新时代上海法院先锋发布活动,集中发布了一批政治品格忠诚、业务素能精湛、司法作风过硬、职业道德优良的先锋标兵及先锋。

他们如何走在前,做表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十期融媒体系列访谈节目《你好,上海法院先锋》,自2025年5月6日起,官微将陆续推送系列访谈实录。

▴ 点击查看视频 ▴

本期嘉宾


周欣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访谈实录

主持人:周法官带来了一张照片,应该是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时拍摄的。这个荣誉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周欣:它对我来说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对我们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工作的莫大鞭策。

主持人:你长期从事刑事审判工作,遇到的很多案件可能涉及血淋淋的现场,心理压力也会比较大。你经常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八个字形容自己的工作,怎么理解?

周欣:刑事审判工作,尤其是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关系着当事人的重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作为法官,我们办的不仅仅是案件,也是他人的人生,所以要以更加严格、审慎的态度去审理每一个案件,真正把握好每个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把案件办成铁案。

主持人:我能够从这八个字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压力。办案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困难或者压力大的时刻?

周欣:当然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刑事司法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加。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新类型的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等等。如何破解这些新难题,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不断精进自己的审判能力,提升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主持人:能不能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给我们解释,你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如何啃下硬骨头的?

周欣:我之前办过一个新类型的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辩称自己是合法的化工品制造者、合法的企业经营者,始终不承认自己实施了毒品犯罪行为。对于跨学科的知识,法官其实也不是特别在行。于是,我们专门去请教了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化工所的化工专家以及药品行业的相关专家,最后得出结论,被告人所生产的就是一种新类型的毒品。

此外,鉴于被告人拒不认罪,我们把握事实证据的同时,还向他户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发去了调查函,查明他其实是一名制造毒品的再犯,最终依法对他进行了严惩。

主持人:很多刑事案件的判决结果,决定了大众对是非善恶边界的理解,所以法官作出判决结果是要慎之又慎的。有没有哪一个案件带来的社会影响,在你看来是特别印象深刻的?


周欣:从1995年进法院工作开始,我基本上一直在刑事审判领域工作,每一个案件都如数家珍。我始终觉得不论大案还是小案,对我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我所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案件办好,把它办得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主持人:你自1999年以来审理了2000多个案件,具体办案中你是如何思考的?


周欣:我觉得对于一名法官尤其是一名刑事法官而言,其实没有其他更好的秘诀,就是两个字“责任”——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我们要尽自己的所能去查明案件的事实证据,并做好相关调解工作,真正把工作做到做无可做、把调解做到调无可调,确保每个案件都能案结事了、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

这其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很容易讲,但是要真正做到,就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做好司法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主持人:你刚才讲到要做到做无可做、调无可调,这是一个很高的追求,同时也有着很大的难度。你是怎么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这一点的?

周欣:我曾经办理过一个抢劫案件。被告人到案后供述,“我抢劫了被害人的一部照相机,把它扔在了常去的网吧水箱里”。事后,公安机关也根据被告人的供述,在水箱里找到了一部照相机。从我们刑事审判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先供后证的证据,也是一个非常有证明力的证据。可是,我们回过头来再想一想,是不是已经做到做无可做了?

主持人:感觉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了。

周欣: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还需要查明从水箱里打捞出来的照相机是不是被害人的。我们常说,用于定罪的证据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要排除一切的合理怀疑。在这起案件中,怎么证明照相机是被害人的照相机?

我们找到被害人的父母了解情况。他们解释,因为被害人常年在上海打工,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这个相机是否属于自己的女儿。我们又去询问曾经承办案件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员,他们表示,这个照相机在水箱里时间太久了,已经坏掉了,他们也无从得知照相机是否属于被害人。

但是,我还是不死心,我就把照相机里面的储存卡取了出来,送到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电子证据鉴定部门。一个多月以后,鉴定部门告诉我,他们从照相机里面提取到100多张被害人的生活照,以及她暂住处房间的照片。这就印证了照相机是被害人的,形成了证据链的闭环。

这也就是我所讲的,对于刑事案件,尤其是重大刑事案件,一定要做到做无可做的地步,查清楚每一个证据,不留下任何的遗憾。

主持人:你曾说,要做一名既威严又温暖的法官。威严可能相对比较好理解,因为刑事审判工作经常要展现出法律的威严,温暖又怎么理解?

周欣:怎么使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我觉得这需要我们法官有一种为民的情怀,用我们的温暖让人民群众能够感知到。

主持人:你遇到的刑事案件,一边可能是会被判重罪的被告,另一边可能是失去了亲人的家属,双方的矛盾非常激烈。你是如何在这种激烈的矛盾关系中做好平衡的,把这个案件办到让大家都能够服气和满意?


周欣:作为一名刑事法官,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依法审判,坚持法律的原则、底线不放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兼顾天理和人情,在司法审判中实现天理、国法、人情的高度融合,使案件审判取得更好的效果。

主持人刚才也说了,刑事案件中一方可能是犯重罪的被告,另一方可能是失去亲人的被害人家属。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们,要有这样的同理心,真正地、真心地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比如,我们要更好地做好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工作,促使双方达成调解。我们要在经济困难的群众提出司法救助后,想尽一切办法给予他们帮助。我们还要从法律和人情的角度,更好地抚慰被害人家属受伤的心灵等等。我相信,如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法官是为他们着想的,不管裁判结果怎样,他们最终还是会认可法院的判决。

主持人:我知道你曾经就遇到过一个案件,被害人家属一开始对法院和法官的态度可能不是很信任,你是怎么去化解的?

周欣:首先是要理解他们。我记得那个案件里面,被害人是一名年轻的小伙子,非常优秀。他的父母痛失孩子以后,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在诉讼期间,几乎每天都要提着一个很大的旅行包来法院。旅行包里面放满了孩子的照片,有大有小,有带相框的有装在相册里的。每次来法院,受害人的妈妈都会给我看这些照片,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他们会说,这个孩子是多么优秀,父母把他抚养成人多么不容易,现在孩子被害了,他们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们希望法官能够主持正义,让被告人一方杀人偿命。

我非常理解他们的丧子之痛,这样的痛苦搁谁都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我会耐心地倾听,慢慢地安抚他们。他们来的时候,只要不开庭,我都会认真接待他们。有时候正好碰到饭点,我和书记员就会到食堂买饭给他们吃。

我们会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属,好言安抚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法官了解他们内心的伤痛。同时,我们也会教育引导他们接受法院的判决,或者在法律的框架下主张自己的诉讼权利。此外,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我们还通过做一些工作,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勇气。

我记得这个案件判决以后,这对父母给我寄来了一封很厚的信,信纸有点皱皱的,可以看得出,他们是流着泪写这封信的。信上写道,“周法官,作为父母,我们可能到现在也不能接受这样的判决结果。但是,我们相信你作的判决一定是公正的,我们也不会再去做一些过激的行为了。我们夫妻俩会去找一份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看了这封信,我是非常感动、非常激动的。其实,我们所获得的这些荣誉都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真心认可。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褒奖,也会激励我们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话,“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把工作做到人民的心坎上,争取到他们的拥护,其实也就是在树立法律的权威?

周欣:有句话,一个案例胜似一打文件。我们用心用情去办好的每一个案件,其实就是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不断提升司法的公信力。

主持人:所以,这个也可以看作是你所说的,威严和温暖的一个交汇处,可以这样理解吗?

周欣:对的。很多人会说,我看上去不像一名刑事法官,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中,刑事法官应该是比较严肃的,甚至有些不苟言笑。但是,很多当事人打电话来的时候,不叫我周法官,会叫我周大姐,年龄更小一点的叫我周阿姨。虽然他们没有叫我周法官,但是我觉得非常亲切。我觉得,这些称呼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我们更好地去做工作。

主持人:这也是每个和你对话的人,包括我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如沐春风。确实,如果不说你的职业的话,很难想象你是一名刑事法官。

除了案件审判工作,你还经常带着年轻的同事走到社区、走到基层,做一些普法宣传工作。你有一个“欣法官说法”的法治宣传品牌,这个品牌其实也是在助力基层的社会治理。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或者说你有什么样的心得?

周欣: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要求我们这些模范法官,要以一个“我”,带领出更多的“我们”。从“我”走向“我们”,这也是我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应有之义。

在刚才的片花中有一张照片,我在送书的时候,有一位阿姨走过来跟我要签名。我记得,她说:“周法官,我是您的粉丝。我本来对这些法律知识并不是特别懂,可是看了书中的这些小故事、小案例以后,我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可以去调处邻里之间的纠纷了。”我听了以后觉得,普法工作真正发挥了效能,这也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主持人:不仅仅是带动自己身边的同事,可能有更多的群众通过你的这些普法课程、案例宣讲,也具备了比较不错的法律素养。

周欣:是的。我们还会带着青年法官到社区,为居民小组长、楼小组长进行普法,让他们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协助他们更好地化解社区矛盾纠纷,使社会风尚变得越来越好。

主持人:这也是你们工作的意义之一。你已经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这一次又获评新时代上海法院先锋标兵。这样一个荣誉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周欣:我常常说,始终要有一种归零的心态,把这些荣誉当做是激励我们更好工作的一个鞭策。我们要通过更努力的工作,使审判质效实现更好的提升。

主持人:未来一段时间,你还有什么样的工作目标特别想去实现、去挑战的?


周欣:对我来说,目标始终只有一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我们办理的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来源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高院供稿部门:综合处、刑事审判庭

主持人:陈凯

文字整理:姜叶萌

责任编辑:郭燕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