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秋天,在北京的菜市口,人头攒动,围聚而来的人只为了一件事,那就是看谭嗣同被砍头。

麻木不仁的眼光中没有丝毫怜悯,更无从谈及震撼。

只有谭嗣同的夫人哭喊着想给谭嗣同留下一个后代,可是谭嗣同的一句话却如同惊雷,炸响了整个菜市口,更第一次直刺人心,响彻华夏大地。

谭嗣同到底说了什么呢?



说起谭嗣同的家世,套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圈内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谭嗣同的父亲本身就是科举出身,本就是朝廷命官。

说穿了,谭嗣同的家族可是清朝腐朽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那个风雨飘摇,腐朽动荡的晚清时代,谭家不仅家世不凡,而且算得上锦衣玉食的大户人家了。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背景,自然而然对于封建制度是抱有好感,甚至心存幻想的。

但是谭嗣同却是一个例外,他虽然因为这套腐朽的制度而获得了良好的生活,但是偏偏他却对这套腐朽的制度丝毫不感冒。



哪怕从小在父亲的引导下,熟读四书五经,但偏偏就是不喜欢科举,甚至从一开始就不想走科举之路。

在当时的贵族子弟之中,能够拥有这样想法的人,都是极其少见的。

而更让人感觉到谭嗣同不同常人的地方在于,他还经常会写下一些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的悖逆言论。

因为对于晚清的国家,制度,时局的不满,谭嗣同经常会写出一些语出惊人的批判见解。



这些都决定了谭嗣同从幼年时期开始,就注定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在清末,虽然满洲贵族依旧维持着对中华大地的统治,甚至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依然固执的坚守陈旧的八股取士的制度。

但在当时,因为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来自外界的事物,还是不可避免地在中华大地上流传。



所以,谭嗣同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来自西方的新思想。

这些新思想对于谭嗣同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原本人们只知道西方的船坚利炮比清朝的八旗子弟厉害,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而这些新思想无疑是给了谭嗣同当头棒喝,让他了解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多么的愚蠢短视,更是因为这种杜绝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才导致了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脚步。



因此,谭嗣同不但对于八股取士的科举更加看不上,而且开始逐渐的转为革新的思想,想要通过变革来改变中国的命运。

此后,谭嗣同更多的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等方面,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当时世界的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路径上。



其实,在鸦片战争中之后,中国就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革了,只不过,在更早的年代里,国人对于西方新思想的认知还不多。



而谭嗣同生于1865年。

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连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也在这场浩劫中付之一炬,而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古老的中国千疮百孔,前途暗淡。

可以这么说,谭嗣同出生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危机之深重,已经是到达自三皇五帝以来的极点,这对于当时的国人,尤其是读书人来说,心理层面的打击尤为严重。

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姑且不论后世康梁政治态度的转变,起码在当时,康梁的崛起是代表了人们找到了一条可以实验的救国之路。

而谭嗣同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一些观点是十分认同的。

实质上,不光是谭嗣同,还有一群饱学之士聚集起来,大力的宣传维新思想,其目的只有一个,打破封建糟粕对人们思想的桎梏,激励更多的人站出来救国救民。



然而,新事物,新思想总是会跟旧事物,旧思想产生强烈的碰撞,所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维新思想,在最初并没有得到满清贵族和高官的支持,反而是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甚至很多守旧派对维新派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敌意。

好在,维新派的思想还是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这才使得1898年维新运动迎来了一个小高潮。

因为康有为,梁启超与光绪帝彻夜长谈,让当时尚存抱负之心的皇帝大为震动,所以,在光绪的支持下,维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不但康有为,梁启超受到的重用,新政也以上谕的形式派发全国执行。

这让谭嗣同大为兴奋,并且,这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谭嗣同也不是一个局外人,因为在这场启用维新派的运动中,谭嗣同也被授予了四品的顶戴花翎,成为了具有参与政事的官方人员。

可以说,这些事都大大超出了谭嗣同的意料。

他甚至一度以为古老中国的天要变了,甚至以为世界的格局也将变化了。



但殊不知,康有为,梁启超,甚至包括谭嗣同本人,虽然见识卓著,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治国理政的方案,但这些见解都是针对事情,而非是针对人的。

在当时腐朽的清王朝,缺少的不仅仅只是治国理政的方略,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多的人来保证这些治国理政的方略能够得以落实。

可显然,当时的清廷,光绪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也只是一个傀儡,根本就没有真正掌握实际的权力。



慈禧太后,朝廷中的满洲贵族,以及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兴起的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士绅,这些人都是满清体系中的既得利益者;

对于维新改革,他们非但不感冒,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内心深处甚至是抵触和恐惧的。

因为一个新的制度的诞生和壮大,必然会颠覆旧有的秩序。

关于人的问题,康梁也好,谭嗣同也罢,其实都未真正的思考过。

所以,当光绪的上谕发布之后,起初各省对于圣旨都持观望态度,真正遵行的省份很少,更可怕的是,新政触及到上层利益,尤其是涉及到权柄的下移,这更是让清廷的上层惴惴不安。



所以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并没有持续太久,前后不过百日,就被镇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贵为天子的光绪皇帝也难逃被软禁的命运,并且,谭嗣同等人辛苦制定的新政,也在一夜之间就被废除。

更让人崩溃的是,慈禧太后命人大肆搜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更多的维新派或逃或藏,一瞬间声势浩大的维新运动如同鸟兽散。



眼看着局势崩塌,谭嗣同的内心是非常痛的。

他一直以来都是想要这个国家变好,变强,从始至终他的内心深处都是为国为民。

但是谁能想到,一片赤诚,却换不来改天换日,反而惹来了杀身之祸。

谭嗣同怎么能不心痛,他并不畏惧死亡,只是不甘心国家的沉沦。

所以面对慈禧太后的大肆抓捕,谭嗣同放弃了逃亡的打算,决心以死明志。

谭嗣同认为,在这个环境中,没有比鲜血更能刺激人们神经的做法了,虽然血腥和残酷,但是这或许是唯一能够让人们内心获取震撼,并且宣传新思想的机会。



只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新思想的重要,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去推动国家的转变。

所以,谭嗣同决定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民众。

9月24日,也就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后的第三天,谭嗣同被捕,四天之后,谭嗣同与其他五位志士被送往菜市口执行死刑。

在刑场上,到处都是麻木不仁的看客,唯有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声嘶力竭的哭泣,为丈夫不甘,为命运不甘。



李闰哭喊,她不甘心谭嗣同就此绝后,因此泪如雨下的喊着“我想为你生个孩子!”

可是谭嗣同给却抛出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语:“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要面对腐朽不堪的世界,不如不生!”

“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后面的话,则更加响彻云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两句话,气吞山河万里,成为了近代史上最为震撼的一句宣言。



尽管谭嗣同的死并没有立刻改变中国,但这句话却是日后无数仁人志士奋力向前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前进的路!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