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醇亲王府是宣统皇帝溥仪的出生地。由于溥仪在此府出生,此府成为“潜龙邸”。据传,溥仪当年出生在“思谦堂”东屋。



因溥仪年幼,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此府又称“摄政王府”。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卧病不起,就在光绪皇帝去世的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就木,关于继位一事,因为光绪皇帝没有后人,所以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慈禧在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老臣张之洞建议直接立载沣,“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料,慈禧太后听过是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慈禧立刚年满3岁的溥仪为帝,慈禧是希望凭借血缘与姻缘来控制权力。第一,溥仪的祖父奕谩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第二,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养女。慈禧懿旨将心腹权臣荣禄之女指配给载注为嫡福晋。溥仪的外祖父荣禄是慈禧晚年的心腹军机重臣。第三,如果自己突然好了,自己可继续垂帘听政。第四,载沣是光绪弟弟,光绪是傅仪的叔伯。朝中反对声不会激烈,各国也不会反对。如此下立下傅仪皇位,当可保活着慈禧之权柄不失。



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即位,成为大清国君主,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皇帝”。溥仪登基后,改年号为宣统。



这位年幼的新主,由其父监国摄政王载沣护送举行登基大典。载沣侧身跪着,双手扶住溥仪坐上太和殿的宝座,接受百官朝贺。3岁的小皇帝坐不住,哭喊不止,连喊“我要回家”。载洋连连哄劝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这话果真应验,溥仪做了3年皇帝就“完了”,辛亥革命推倒清王朝,宣统“回家”了。



末代皇帝的“登基大典”就这样在哭闹声中草草收场。在这场哭闹哄劝中,王公大臣们也似乎察觉到了不妙,私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又是什么意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对此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载沣当时明明哄溥仪说的是“快好了,快好了。”末代摄政王载沣,他在晚清的亲王中,家世是最为显赫的,兄弟是皇帝,儿子还是皇帝。



当年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清政府被迫向德国皇帝赔礼道歉。关于赴德去“道歉”的亲王人选,清政府迟迟没有定下来,因为让一个皇亲国戚远渡重洋去向他国道歉,此等屈辱事唯恐避之不及,怎会有主动者呢?正当人选久拖不决时,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议和大臣李鸿章和奕推荐了年仅18岁的醇亲王载沣。



在交涉过程中,载沣毅然拒绝跪拜,坚持大义,让本想侮辱中国的德国当权者对他称赞有加。德国人认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尤其让洋人称赞的是,载沣主动谢绝了国内各级官员所预备的高规格迎送礼仪,朝臣和舆论对他的简朴作风一片赞赏。



慈禧在驾崩之前颁发懿旨,命载沣当时只有3岁的儿子溥仪继承帝统。同时,授载注为摄政王,规定此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因此,在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驾崩之后,载沣就成了清政府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他当政后,为了给哥哥光绪帝报仇,要杀袁世凯,在众多朝臣力保下,放袁世凯归乡。而大太监李莲英也被暗杀在一条街巷。他重视新军,重新组建新军,他订购的军舰,不少用到抗日战争。他也力推宪政议会,但为了保住皇帝权力,搞出了皇族内阁,天下哗然,他在铁路国有化等重大问题失策,妄下决断,引发四川保路运动。汪精卫刺杀载沣被捉,还被载沣赦免。

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无法掌握局势,选择了和平地交出政权给袁世凯。载沣从此洒脱地过起了百姓的日子。1915年,袁世凯称帝复辟,对此,载沣只说了一个两字评语“胡闹”,83天后,袁世凯一命鸣呼。



1917年,张勋复辟,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就是历史上的“张勋复辟”。在此期间,停业多年的黄龙旗店又重操旧业,但一时供不应求,许多人家只好用纸糊一面龙旗应付。而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则弹冠相庆,兴冲冲地聚集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没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辫,他们穿上长袍马褂,晃着真真假假的大辫子招摇过市。面对这次的复辟,载沣还是这两字评语“胡闹”,12天后,遗老遗少的帝梦便成了空。

虽然两代醇亲王家出了两个皇帝,但两代醇亲王还是谨谨慎慎,乾乾翼翼。溥杰先生在《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中写道:“在慈禧和光绪的多年反目当中,在两派你死我活常年明争暗斗的既复杂又尖锐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荣禄等人诗酒往还,终于成为亲戚关系;一方面也和光绪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会友地保持着相当的关系。这是我的祖父(奕譞)所以能够一生荣显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醇亲王载沣也继承其父奕的家风,他小心谨慎,明哲保身。胞弟载涛评价载沣:“遇争优柔寡断”,“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他的厅堂挂着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表明自己超然政治,以读书为乐,只求平安无事。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为做给别人看。他还在团扇上写着:“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以此来表示自己与世无争,超然物外。

民国十七年(1928年),载沣迁往天津幽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建立“伪满洲国”,载沣拒绝日本人招徕他的要求,并怒斥溥仪投靠日本。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不久即病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