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在科举创立之前基本以举荐为主,这很好理解,也是合理和必然的,在知识不普及的时期,能选择的基本就是有数的几个圈子。

上古贤臣都是举荐挖掘上来的,例如商汤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子牙,春秋时的管仲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就会形成世家的垄断。不过当时战乱频仍,国与国之间都是提着脑袋死拼,大家推荐的都是真正的人才,谁也不敢枉法。例如秦朝律法严苛实行连坐,谁举荐谁负责,举荐的人也是战战兢兢。

汉朝统一之后承平日久,没有了外部残酷竞争,举荐制的问题就出来了。东汉察举制以"孝廉""秀才"之名选拔人才,实际成为了门阀世家的权力工具。

例如曹操举孝廉出仕,但他是大太监曹嵩的义子,袁绍更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民谣揭示了这一制度性溃败。

九品中正制将这种垄断推向极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格局就此形成。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士族通过家学传承与政治联姻,形成长达数百年的权力垄断。

东晋时期,士族子弟仅凭出身即可担任清要官职,而寒门即便有才也只能充任浊官,这种阶层固化最终在侯景之乱中遭到血腥清算。

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试图打破门阀垄断。这一改革彻底得罪了门阀世家,隋炀帝众叛亲离,最后覆亡,还被树立成了昏君中的昏君。

唐代继承了科举制,武则天以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制衡门阀巨族。唐代科举推行糊名誊录、锁院监考等制度保证公平,使"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成为可能,韩愈、柳宗元等寒门文豪借此崛起。

但科举最后仍被"五姓七望"(崔、卢、郑、王、李)利用家族优势把控,最后落第秀才黄巢屠戮八百士族,“天街踏尽公卿骨”,用暴力摧毁了门阀根基。现在这被认为是黄巢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这场起义的深层动因,正是寒门士子对门阀世家垄断上升通道的致命反击。

宋代完善誊录制与殿试制度,使科举公平性达到巅峰,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寒门名臣纷纷涌现。

因为科举制度存在,大量人才被拔擢到重要位置,唐朝和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达到了一个巅峰。

宋徽宗当政后,认为传统科举过度依赖诗赋取士,导致士人沉迷文辞雕琢,缺乏经世能力 。蔡京等人随之提出“乡举里选”的人才选拔体系,也就是不再考试,又要举荐了。

1107年增设“八行科”,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为选拔标准 ,在1112年全面废除了科举,但天下随之大乱,1121年又被迫恢复了科举,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

任何试图绕过科举的制度创新,终将因权力寻租和阶层对抗而崩溃 。

明代开创了八股文的科举创新,类似于现在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虽遭诟病,但其标准化评判成为了寒门的保护伞。张居正等庶族官僚得以凭硬实力上位。

想想发生在2020年的《生活在树上》高考满分作文事件,就知道评判标准化有多重要了。为什么数理化的学霸才是真正的学霸?就是因为数理化是标准化的东西,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而不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科举制度下的阶层跨越至少需要三代沉淀:第一代识字,第二代考取秀才改善家境,第三代方有可能冲击进士。

康熙年间,有位广东"百岁考生"黄章跋涉进京赶考,这透射出底层对科举制度的极端信仰。

清朝连续发生了丁酉科场案(1657年),辛卯江南案(1711年),戊午科场案(1858年)。清朝统治者毫不手软,用人头滚滚来确保科举公正。

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

1905年,慈禧废除了科举,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亡了。有意思的是,废除科举正是袁世凯力陈的。

科举的意义是给底层一个公平上升通道, 将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而不是将这些优秀的人推向敌对面。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举行了全国第一次统一高考,1952年高考被视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分界线,采取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标准化选拔体系,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里程碑。高考也被公认为是最公平和最具含金量的人才选拔制度。

寒门士子与门阀世家持续千年的博弈,本质是知识分配权与权力支配权的博弈。从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互联网教育,技术革新一次次突破门阀世家对教育的垄断。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门阀世家是在不断溃败的。

当有人指责高考高分低能的时候,就要当心举荐制又要借尸还魂了, 而这幕后,就是门阀世家的垂死挣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