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游客王女士一行四人自驾到了湖北宣恩,由于行程仓促没有提前预订酒店,在县城多家酒店民宿都未能找到空房的情况下求助当地文旅,最终入住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家中。当晚,宣恩文旅系统职工以及市民共接纳30多名游客入住。


王女士与同伴在宣恩县文旅局长家中

对此,支持者有之,觉得这是城市温情、全民宠客的又一条例证;但也不乏忧虑的声音,认为贸然接待陌生游客入住存在诸多隐患,卫生、安全可能都有问题,也让私人生活边界感顿失……

但也有网友质疑,游客没订到酒店就拖家带口的出发,除了本人可能因无处住宿陷入困境,也可能给景区带来安全隐患。当个体善意成为应急方案时,我们更需要冷静审视文旅经济背后的治理命题。


01

游客住进文旅局长家:谢意满满,暖意融融

“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火热,同时也有多则地方文旅部门急游客所急,为游客安排住宿的“暖新闻”上了热搜。

如湖北恩施宣恩县,4名游客因未订到客房,县文旅局长王菊芳将自家房子腾出给游客入住。不仅如此,该县文旅系统多名职工也将游客带到自家入住,不少本地市民也邀请游客来自家入住。

5月3日,宣恩县在该县民族体育馆内,设置了100个应急床位,为游客提供应急住宿。 体育馆变身“温暖驿站”,为游客朋友们提供免费床位和生活用品,让大家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多地的此类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点赞当地文旅部门,游客也十分感谢。“原本糟糕的心情,在文旅局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转为了满满的感动与惊喜……”黄雨中临别时给该局发送了一份感谢信。“宣恩很好,我们下次还要来!”王女士表示。


黄雨中所写的感谢信

02

多些善意理解,少些猜测和攻击

酒店一房难求,游客求助后住进文旅局局长的家。游客满心欢喜,也引发了舆论的点赞。人们常说,最美的风景是人。文旅局局长的家,同样有最美的风景。

平心而论,这就是一个突发的小事件,局长的行为也是善意的。王菊芳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称,作为一个宣恩市民我也会这么做。这是因为大山里和大城市的观念不同,请客人到自己家住,是很常见的。

另外,王菊芳还在应急管理局工作过,对应急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安排游客住进自己家,是怕游客着急。住进自己的家,可以当场拍板,是最有效率的解决方式。她自己表示,因为忙得太晚,她和游客都没见过面。

这件事是游客自己发到网上引发舆论关注,指责是摆拍就有些过了,反而应该从中看到她的纯朴和真诚。

王菊芳介绍,宣恩县人口有36万人,县城人口10万人,而“五一”假期头三天,游客数量达到65万人。事实表明,游客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接待能力,这是客观存在的。

总之,对王菊芳的行为应该多些善意的理解,少些恶性的猜测和攻击。


宣恩县文旅局局长 王菊芳

03

服务虽暖,游客不应“任性出行”

单从应急服务角度看,宣恩等地方的文旅部门确实做得不错。然而,出现如此多的游客在没有订好宾馆、住宿无着落的情况下就出游,是不值得鼓励与提倡的。恰恰相反,应当提醒游客,提前做好出游规划再出行,避免节日旅游变成“人在囧途”,如此才有更好的休闲旅游体验

个别游客因特殊情况没能订好住宿,当地文旅部门伸出援手做出应急安排,这是“急人所急”。而有为数不少的游客出行之前不预订宾馆,或者没订到就拖家带口出发,想着“到了再说”,这是十分盲目不可取的。

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会带来很多问题。除了本人可能因无处住宿陷入困境,严重影响旅游体验,也可能给景区带来安全隐患。

想在旅游目的地过夜的游客订好宾馆再出发,可让自己的出游更从容,同时也是对节日旅游资源的预先调节。如果某地过于火爆,订不到宾馆,游客就可以考虑去其他地方,一定程度避免扎堆旅游。

一句话,就是游客要有做好旅行规划的意识,有住宿需求的都应当事先确定好住宿地方后才出行,不要人为制造“人在囧途”。这也是我国促进国民旅游休闲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游客来说,“说走就走”的旅行体现在自主性上,而非任性出游。要自主做好出行线路选择,做好旅游攻略,尤其是要住宿过夜的话,千万别住宿还没有着落就“说走就走”——如果起码的安全保障都没有,又哪来的美好旅游体验。

04

文旅发展不能只靠“借宿”

这场自发的“全城借宿”行动,让无数人感受到小城的温暖,也让宣恩收获了普遍的肯定。但是,如果从政府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件事可以延展的思考则有更多。

第一,宣恩对于此次五一假期客流量的预判是否充足?

此次五一假期各地景点都将涌入大量游客,这是各地文旅部门都可以预见的事实,也都有针对性的预案。

第二,宣恩对于文旅设施是否应该提前做好扩容规划?

宣恩机关干部和居民愿意拿出家中房间接待游客,这是一种好客的表现。

但无房可住的问题不能每次都依靠我们朴素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牺牲”,得有系统规划。

宣恩仙山贡水旅游区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以县城为核心的4A级景区,一到公共假日,县城“宾馆房间紧张”将成为常态。要么早日规划新建酒店、要么假期前预备好应急住宿设施,这几乎已经是无可回避的“必然选择”了。

第三,每次“突发事件”都是对政府精细化管理能力的考验。

所有假期游客集中涌入的区域都面临更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挑战:对酒店预订率的及时把握、对实时游客数据的及时获取、制度化应急措施的提前准备、完善的游客疏导指挥体系等。

如果宣恩在5月2日之前已经在公共场馆内预留了一定数量的应急床位为游客提供应急住宿,“深夜摇人”的突发事件是否就可以避免了?

可以备而不用,但不能用时无备。这可能是每一次旅游景区突发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宣恩夜景

05

持续发展,还需在应急善意与长效规划间找到平衡点

应急服务新闻刷屏,暴露出地方接待能力的欠账。毕竟,泼天富贵要接得住不能只靠应急——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滞后,让许多地方在流量爆发时陷入被动。

从硬件看 ,酒店床位、餐饮容量、交通接驳等基础配套,是旅游发展的“基本盘”。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需根据景区承载力、淡旺季客流规律,科学配置住宿设施、优化交通网络。当网红城市遇到节假日客流井喷,只能用“腾退公共资源”等调用行政力量的非常规手段应对,不仅影响游客体验,更可能透支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挤压当地公共资源的日常功能。

从软件看 ,游客的“任性出行”与地方的被动应急,形成了一种非理性循环。当游客抱着“到了再说”的心态出行,客观上加剧了供需失衡;地方政府为维持口碑,调用行政力量兜底,这种“惯着游客”的做法虽能解一时之急,却可能忽视了对常态化服务能力的提升。而游客原本用于游览或休息的时间,却花在了联系及等候应急服务上,过程难言美好。

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在应急善意与长效规划间找到平衡点。对地方政府而言,首先要摆脱“流量短视症”,将应急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

一方面,借流量爆发期精准研判市场需求:分析游客结构、消费习惯、停留时间等数据,针对性补齐全产业链短板。

另一方面,建立弹性供给机制:与周边县域联动打造“住宿共享圈”,引导闲置民房纳入正规民宿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市场化应急力量,减少对行政资源的过度依赖。

对游客而言,理性规划是对旅游地的基本尊重。说走就走的旅行固然美好,但动辄数百公里的行程,若缺乏基本的住宿餐饮安排,既是对自身权益的不负责,也可能给目的地带来治理压力。尤其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提前预订、错峰出行不仅能提升体验,更是文明出行的应有之义。

旅游的本质,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体验——地方用诚意留住游客,游客以文明回馈善意,方能形成良性循环。

当基础设施的完善成为常态、理性规划取代应急兜底,旅游经济才能真正从感性狂欢走向理性生长。

那时的“泼天富贵”,才是可持续的人间烟火。


编 辑 | 陈彤

综合 | 澎湃新闻 极目新闻 政事儿 南方都市报 上观新闻 红辣椒评论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