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百年荣光正向YOUNG

陈安杰:“奋斗,正逢其时、大可作为!”

人民网记者 董志雯

“老工业城市的转型是世界难题。杨浦,怎样才能破这道题?”近日,在杨浦区委党校,2010年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享受全国劳模待遇)、杨浦区委原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陈安杰,作为杨浦转型发展的亲历者,倾情讲述城区“蝶变新生”之路。

如今,作为“老杨树宣讲汇”的成员,为越来越多的人讲述人民城市的奋斗故事。

从“以厂为家”到“以杨浦为家”

“自我参加工作至今50多年,前后分为两大段:先是在上钢五厂(五钢集团公司)工作,后是在杨浦区工作。” 陈安杰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道。

在上钢五厂,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历经多工种多岗位的锻炼,逐步成长为厂部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党委书记。在那座几万职工的大厂里,他大力倡导“以厂为家”的理念,鼓励工人当家作主,全心全意办好企业。

回想起自己在五钢工作时担任工会主席的经历,他感慨地说:“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的‘娘家人’。就是要真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凝聚人心办好厂。”

1997年,陈安杰调任杨浦区工作,担任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初又担任区委书记。面对新的岗位,他深感责任重大,也将“以杨浦为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把杨浦建设好发展好,不负党的信任,造福杨浦人民!” 他常对干部们说,这是他一直的信条。

“四敢精神”,杨浦城区创新转型的制胜法宝


从高空俯瞰上海,杨浦的地理形态呈一张“弯弓”。“弓弦”发力之处的杨浦滨江,演绎了百年工业的兴衰。

20世纪初,外资涌入上海,杨浦滨江率先实现工业化,建成中国最早、远东最大的杨树浦发电厂、水厂、煤气厂等13个大机器时代的标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国有化转制,国内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机械织布厂等众多“第一”均诞生于此。那时,杨浦滨江聚集了60万产业工人,工业产值占全国5%以上。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带来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杨浦传统大工业的优势不再。十年间,杨浦工业企业由1200家减少到200多家,产业职工由60万人减少到6万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由25%缩水到3%。一夜之间,“先行者”变成了“困难户”。此后杨浦虽采取了重振国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输血”工程,却难以力挽狂澜。

在陈安杰看来,彼时的杨浦,面对着一扇锈迹斑斑的门,门内是沉重的工业遗存,门外则是广阔的世界。

“老工业基地转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不创新,只有被历史淘汰!”面对难题,历届杨浦区委、区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迎难而上,作了长期艰辛的探索,杨浦人鼓足一股劲,推开了这扇沉重的大门,让脚下这片土地,“凤凰重生”。

“当时杨浦可倚仗的,就是区内的十余所高校。”陈安杰说,要把高校的创新力引出来驱动城区发展,先要敲开大学的“门”。

2000年开始,杨浦提出“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对高校周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疏通,建设教师和学生用房、配套商业和特色街区,先后投入了3亿多元将高校周边打造成了杨浦最亮丽的空间。

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好的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美化大学周边环境——“三个舍得”成了杨浦的“敲门砖”。

“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这是陈安杰和杨浦区委区政府在转型过程中首创性提出的核心理念。他们花了一年时间,动员各方共同参与,编制完成了《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杨浦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这一理念打破了大学与城区的体制围墙,以科教、人文、生态资源集聚共享为依托,以教育、人才、科技创新为抓手,充分发挥大学的溢出效应,推动杨浦创智策源力建设,形成了“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为特色的区域创新生态。

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同于大学城模式,杨浦把整个区域变成了没有围墙的“大学”,让知识的力量充分涌流。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转型之路困难重重。“杨浦怎么办、出路在哪里?” 陈安杰和全区干部群众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艰辛探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浦凝炼出了“四敢精神”——敢于负责、敢破难题、敢于碰硬、敢担风险。

“四敢精神”成为杨浦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推动转型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成为杨浦“一股劲”的核心内涵。

如今,从五角场、创智天地大学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到现在的湾谷科技园、长阳创谷、大创智和杨浦滨江开发建设等,“三区联动”的理念在杨浦得到了生动实践,推动了杨浦从传统工业城区向知识创新城区的成功转型。

“四敢精神”,也是劳模精神在杨浦的具体实践


“没有动迁的速度就没有杨浦发展的速度,没有动迁任务的完成,就没有杨浦发展空间和民生的改善。” 面对动拆迁这一棘手问题,陈安杰和杨浦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这一理念。

2004年9月,桥盛公司以“四敢精神”为引领,提出“我为亲人搞动迁”的口号,探索出“六公开”阳光动迁新机制:每家每户被动迁房的评估单价公开、每个被动迁户的人口与住房面积公开、所有动迁房源公开、特困对象照顾名单公开、动迁居民签约情况公开、速迁户奖励条件公开。

这一机制形成了“早走多得益、晚走少得益、不走没得益”的良好氛围,经过2至3个月的努力,基地755户全部顺利动迁,无一户上访、无一户强迁,为打破动迁僵局闯出一条新路。

2005年1月,杨浦召开全区干部大会,对桥盛公司践行“四敢精神”的典型事迹大力表彰,从此“四敢精神”在杨浦广为弘扬。当年,桥盛公司董事长倪丽娟荣获全国劳模光荣称号,公司也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状奖励。“四敢精神”成为杨浦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激励着大家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陈安杰认为,“劳模精神就是要爱岗精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而‘四敢精神’则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破难碰硬无私无畏,这两者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四敢精神’就是劳模精神在杨浦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弘扬劳模精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从2005年起,杨浦实行党员干部普遍走访、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一线工作法”,全区30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领千余名机关干部定时定点定人,深入基层、奔赴一线,通过数十万次走访、数万件为民实事、听取采纳数万条建议和万余场宣讲,让老百姓获益受鼓舞。

这一优良传统在杨浦坚持至今已整整20年,成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基本方法论,推动“为人民”与“人民建”在基层一线的有机统一与生动融合。

近年来,在杨浦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以“四敢精神”为内核的杨浦“一股劲”内涵不断深化拓展,引领着杨浦干部群众的创新实践。

“这股劲”与中央、市委提倡的党员干部要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要求一脉相承,是杨浦干部队伍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宝贵财富,也是杨浦在未来始终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底气和保证。

“奋斗,正逢其时、大可作为!”


如今,走过20年的创新蝶变之路,因“杨树浦”得名的杨浦如今已进入“创新发展再出发”阶段。

创新,在杨浦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杨浦,一大批高水平知识成果不断涌现,正加速转化为前沿科技和创新产品,也催生出一批新生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意设计、绿色低碳、生命健康领域的独角兽、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其中有不少已走出国门、登陆国际市场。

在这一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是杨浦二十年如一日对创新的坚定、坚守与坚持;一代代杨浦干部一棒接一棒跑,一刻不敢忘记这份初心。

陈安杰倍感欣慰,他寄语年轻一代:一是不懈学习,拥抱变革创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科技知识快速迭代,要努力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为杨浦高质量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再立新功。”

二是甘于奉献,传承实干精神。“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心怀家国立足杨浦,不断用辛勤劳动为人民城市建设加砖添瓦,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四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鲜活的生命力。”

“你们肩负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真是正逢其时、大可作为!”

陈安杰的故事,是杨浦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新时代干部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奋斗者不舍昼夜,实干者步伐铿锵。”如今的杨浦,发展势头更好更猛。在这里,人们脸上带笑,眼里有光。人与城互相成就,城与人共融而生,描画出人民城市建设的一幅幅生动“实景图”。(杨浦区工会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