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央决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9 月 30 日,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里,一场七千多人的国宴拉开帷幕。出席这场宴会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宴会上宾客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观看节目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宴会厅的天花板上却 “藏着” 50 个人。那么,这 50 个人到底是谁呢?他们又为什么要藏在天花板上呢?这背后有着一段特殊的故事。

在延安时期,杨家岭礼堂没有电灯,毛主席却乐观地对在场的人说:“等到以后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造一个容纳万人的大会堂。” 不久后,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胜利了。但此时的中国由于长年战乱,千疮百孔,急需投入建设。可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派出百万志愿军前往朝鲜作战,全国的重心都放在了这场战争上。



1958 年 8 月在北戴河,毛主席提出要在北京建造一批大型建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这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人民大会堂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并且要求在国家十周年庆典前完成。此时距离十周年庆典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北京市委组织大批专家进行方案设定。首先要确定人民大会堂的地点,因为革命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多个大型建筑也需在 1959 年国庆节前夕修建。经过多名专家与北京市委领导几天的商讨,最后决定将人民大会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

地点确定后,便是设计方案。起初中央要求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为 7 万平方米左右,能容纳上万人的大会堂即可。但后来中央又提出新要求,在原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能容纳 5000 人的宴会厅以及人大常委的办公地。这无疑给设计增加了难度,大家讨论了一个多月也没拿出好方案。周总理看到这种情况后,指示让青年专家也加入讨论。1958 年,各个部门负责的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出炉,并交给周总理审核。最后周总理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人民大会堂总面积为 17 万平方米。虽然比中央规定的 7 万平方米多出 10 万平方米,但却是最合理的。



设计方案确定了,可内部结构大部分还是空白。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指挥部决定让工程师一边设计一边建设,并且亲自到工地督工。人民大会堂最后只用了 10 个月建成。195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如期举行。这一天,不仅有大阅兵游行活动,还在刚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国宴,参加人数约 5000 人。其中除了我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外,还有八十多个国家的贵宾出席,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也在其中。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宴会厅顶棚的构架出现问题。在建造人民大会堂时,选择的是木龙骨架,上面布满了电线。如果人民大会堂的灯全部打开,可能会出现火灾。虽然在建造时这些电线都经过测试,但这是第一次举行宴会,难免会有意外。于是,决定让 50 名工人留在顶棚各个区域,一旦出现火花,立即用防火棉扑灭。这是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最后这 50 名工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一个案例。在古代,有一座重要的宫殿即将举行盛大的庆典,然而在庆典前夕,宫殿的屋顶出现了一些问题。工匠们日夜赶工,想尽办法解决问题,最终确保了庆典的顺利进行。1959 年人民大会堂国宴上的这 50 名工人,就如同古代的工匠们一样,为了国家的重大活动,默默奉献,确保了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