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她18岁踏上朝鲜战场,是抗美援朝中唯一一位获得一等功的女战士,凯旋后,还曾作为志愿军代表拥抱过毛主席。
可她却在晚年,因交不起医药费被停药,为此还上了《东方时空》栏目。
这位巾帼英雄究竟是谁?她又为了国家做出过哪些贡献?
英雄儿女
1952年5月23日,中南海摄影师吕厚民无意间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照片里,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手持鲜花,一个箭步扑进了毛主席怀里;毛主席慈祥地看着女孩,略微低着头,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拥抱显得有些矜持。
这个女孩名叫解秀梅,那一年只有19岁。
当时的她作为志愿者代表向毛主席献花,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确实是难掩激动,以至于在场众人都没反应过来。得亏是摄影师吕厚民出于职业习惯快速按动快门,才留下了这样一张特殊的照片。
解秀梅出生在河北高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因为家里穷,解秀梅从小也没机会读书,在家中承担起了大量的农活劳动。
出于对弟弟妹妹的关照,身为大姐的解秀梅虽然年纪很小,却已经能像个“小大人”一样照料家务,渐渐地也养成了她坚韧的性格。
抗战胜利后,解秀梅参加了当地的曲艺团。在演出和学习过程中,她被刘胡兰舍生取义的精神所吸引,立志要成为像刘胡兰一样的女战士。
1950年2月,解秀梅如愿加入了解放军,成为文工团中的一员。当年朝鲜战争爆发,解秀梅所在的队伍也开始奔赴朝鲜作战。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解秀梅入朝作战是她向上级特意争取的,因为年龄小,部队上不肯同意,她还为此写了好几份申请书。
总之不管过程如何,最终解秀梅还是和其他战士一起奔赴朝鲜战场。
作为一名文工团成员,同时还是女同志,理应会受到额外的关照。但解秀梅在18天的长途行军中,肩上始终背负着和男同志一样重的行装,不仅没有喊过一声苦,途中还多次给其他战士加油鼓劲。
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美军的战斗机白天狂轰乱炸,战士们就只能夜晚行军。再加上天寒地冻,后勤补给没办法第一时间到达,志愿军战士就只能忍受着饥寒,趁着夜色悄然行进。
解秀梅无法正面作战,为了尽可能多的给战士们提供帮助,除了给大家唱快板提升士气以外,她还主动承担起了挖野菜、运物资、抬伤员这些后勤工作。
要知道,那时的她只有18岁,却承担起了本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重担。
有时看到伤员的脚冻伤严重,解秀梅就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将伤员的脚放到自己的怀里取暖。
战士们看在眼里,心中自然是既辛酸又感动,上阵杀敌的战意也更加浓郁。
巾帼英雄
时间来到1951年11月,此时正处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
虽说此时战略的大方向是“以打促谈”,但志愿军面对美军时刻可能发起的空袭,依然是很艰难地疲于应对。
11月30日下午1点左右,解秀梅刚从山上挖了野菜打了柴,正准备归队时,发现不远处飞来几架敌机。
当时解秀梅所在的位置是朝鲜一个小村庄,大部队还有一段距离,村里只有一个临时搭建的医疗站,守备力严重不足。
解秀梅来不及多想,丢下野菜就向医疗站冲去。顾不得头顶敌机的炮火,解秀梅看到身受重伤的排长李永华,立即将对方从火海中背了出来。
救出李永华后,看到屋子里还有没来得及转移的伤员,解秀梅又多次往返即将坍塌的病房,用她瘦弱的身躯一趟趟背出来了好几名伤员。
在这过程中,敌机也已经发现了解秀梅等人,随即疯狂地朝他们丢下燃烧弹和炸弹。
好在附近就有事先修缮好的防空洞,解秀梅冒着炮火的洗礼,最终还是顺利将伤员转移。
就当众人缓过一口气时,才发现解秀梅的右胳膊一直在流血,鲜血已经浸透了棉衣。
解秀梅当时一心只想营救伤员,肾上腺素暂时代替神经支配了整副身体,所以也没感受到自己受了伤。扯开衣物后,钻心的疼痛这才顺着伤口席卷全身。
人们此时也发现,解秀梅的右上臂被弹片炸出了一个铜钱大的伤口。而她正是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将伤员们平安送到了防空洞。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解秀梅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把指导员叫来给她记功。
后来志愿军68军给解秀梅记了一等功,这也是抗美援朝中唯一一次颁给女战士的一等功。
抗美援朝胜利后,解秀梅不仅作为志愿军代表给毛主席献了花,还请毛主席为她签了名。在后续的纪念活动中,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也接见了解秀梅,给她颁发了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6年从部队转业后,解秀梅就去了河北当地的一家印刷厂工作。
用她的话说,自己无论获得过多少荣誉,也不能以此向组织伸手要待遇,而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只不过,或许是早年间受的伤留下了病根,解秀梅中年就被查出了很多疾病。放到现在来看病倒是不重,可放到当年来看,光医药费就是一个难题。
子女想让解秀梅向部队开口,以她获得的荣誉应该会得到不少优待。可解秀梅执意不肯花国家的钱,直到《英雄儿女》的主演团队来看望解秀梅时,才发现她因为没钱被停了药。
据说后来这件事还上了电视,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活动。只可惜解秀梅的病已经不是用药就能解决的,最终她还是因病重离世,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