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商家为了赚钱,良心早被狗吃了!
他们用假货坑人,用套路骗钱,甚至拿我们的健康和安全当儿戏。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被央视曝光的“黑心货”,看看他们的良心到底去了哪儿!
01、假进口保健品
“美国原装进口”、“保税仓直发”……这些标签曾是品质的象征,但央视调查发现,许多保健品竟是国产假货!实际连海外官网都查无此物,商家伪造报关单、租用保税仓发货,把成本20元的维生素粉包装成129元的“高端进口货”。
更离谱的是,安徽某企业通过香港空壳公司“借壳生产”,把安徽阜阳产的保健品标注为“澳大利亚原产”。消费者花高价买的“保健神药”,有效成分几乎为零,长期吃可能有害无益!
套路揭秘:伪造境外品牌、虚标成分、出口转内销洗白。
避坑指南:查海外官网备案、核实报关单,别迷信“保税仓发货”。
02、羽绒不是“绒”,而是“飞丝”
直播间里,主播举着蓬松的“95%白鹅绒被”激情叫卖,但消费者收到的却是填充“飞丝”(劣质羽毛碎渣)的假货!
江苏南通某企业直言:“直播间展示的是好绒,发货全是丝”。这些假羽绒被吊牌、检测报告全是伪造,成本仅400元,售价却高达888元。更可怕的是,这些劣质品还流向酒店和民宿,保暖性能差到让人半夜冻醒。
套路揭秘:直播样品与实物不符,伪造检测报告。
避坑指南:警惕低价促销,按压羽绒被看回弹性,优先选大品牌。
03、假药、假“非遗传承人”、假“千年秘方”
一款热销的“苗古金贴”宣称由非遗传承人研发,能治颈椎病。
结果央视扒皮:传承人照片是AI生成的(手部有六根手指),证书花1500元买的,所谓“千年秘方”实为成本10元的贴牌货。
消费者花几百元买的“神药”,连薄荷味都是香精勾兑的!
套路揭秘:AI生成假人设,伪造资质证书。
避坑指南:查药监局备案,警惕“祖传秘方”“非遗噱头”。
04、乳胶枕也造假
乳胶枕宣传“天然乳胶含量95%”,实际最高不超过93%!
央视曝光,部分商家用劣质合成胶冒充天然乳胶,挥发苯乙烯等致癌物,甚至添加滑石粉让枕头看起来“白净”。
更恶心的是,标榜“东南亚进口”的乳胶枕,实为国内小作坊生产,成本几十元,售价翻十倍!
套路揭秘:夸大乳胶含量,用化学添加剂伪造质感。
避坑指南:天然乳胶呈淡黄色、有淡淡橡胶味,表面有细小纹理。
05、一斤虾仁七两冰
你以为买的是虾仁,实际是“冰坨子”!
央视3·15曝光,部分企业将虾仁浸泡磷酸盐溶液增重20%,再包冰衣二次增重,1斤虾仁含冰近7两。更可怕的是,磷酸盐超标145%,长期食用可能导致钙流失、心血管疾病。企业员工坦言:“我们自己都不吃这玩意儿!”
套路揭秘:化学保水剂增重,隐瞒添加剂信息。
避坑指南:解冻后缩水严重、口感松软的虾仁别买,选标注“无保水剂”产品。
06、翻新卫生巾
山东梁山某企业从堆回收发霉的卫生巾残次品,工人徒手挑拣、敲打“复原”,贴上大牌标签,直接卖给消费者!
垃圾
这些“翻新货”携带霉菌、细菌,可能引发妇科疾病,而商家却大言不惭:“价格低自然有人买”。
套路揭秘:回收工业,伪造品牌包装。
垃圾
避坑指南:检查包装密封性,价格低到离谱的别碰,正规渠道购买。
07、毒仿瓷碗
看着像陶瓷,实为密胺树脂的仿瓷碗,本是安全餐具。
但黑心商家为省钱,改用遇热释放甲醛的脲醛树脂!上海抽检显示,超20%的仿瓷碗甲醛迁移量超标,长期用可能致癌。更可怕的是,这类碗常见于街边餐馆,装热汤面时毒性翻倍!
套路揭秘:偷换廉价材料,伪造安全标识。
避坑指南:认准“MF”材质标识,避免盛装高温食物。
08、毒床单
网购的“纯棉床单”可能含致癌芳香胺染料!央视抽查发现,部分床单甲醛超标、使用禁用的有毒染色剂,长期接触会导致DNA突变,增加癌症风险。这些床单多来自小作坊,环境脏乱差,印染废水直接排入农田。
套路揭秘:用廉价有毒染料,伪造“A类婴幼儿标准”。
避坑指南:看水洗标是否含GB18401-2010,优选A类、B类产品。
写在文末:
这些商家,为了赚钱连底线都不要了!
他们用AI造假、用化学毒害、用谎言洗脑,把消费者当韭菜割。
但我们能做的,不只是愤怒:
别贪便宜:9.9包邮的“进口货”、直播间跳楼价,多半是坑!
学会查证:防伪码、药监局备案、海外官网,动动手就能识破骗局。
积极维权:遇到假货,12315、黑猫投诉用起来,别让黑心商家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