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美育课程改革是促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美育胜任力的教师是保障学校美育工作有效推进的核心力量。因此,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和美育能力,是曲阜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教育部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学校长期以来将美育课程改革与卓越教师培养深度融合,以培养具有美育胜任力的卓越教师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师范院校美育课程改革之路。
立足办学定位
明确“三维三力”育人目标
曲阜师范大学立足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师范特色,紧扣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思政+素养+能力”“三维”共进、“引领力+支撑力+教育力”“三力”并举的育人目标,为中小学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高度文化自信、较高艺术素养和教育能力,能够胜任学校美育工作的卓越教师。以思政教育树牢方向,熔铸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修养,涵养师德师风,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美育引领力;以素养教育筑实基础,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美育支撑力;以能力教育蓄积动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表现力、创作力、教学力,培养美育教育力。
立足体系建设
构建“三融三通三进”课程群
曲阜师范大学推动“美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三大元素有机融合和“理论课、技能课、实践课”三大形式有效贯通,构建“基础课、特色课、学科课”三大类型“共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全面融合审美知识技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元素,除传统的理论课外,学校还开设了诵读、戏剧、书法等技能课程,并创新性地把体验、创演、学校美育教学设计等纳入教学内容。既有概论和鉴赏类基础通识课程,也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如“孔子射艺”“孔子雅乐”“中华经典诵读”等课程。同时实施课程美育,开设“心理电影鉴赏”“古谱诗词创作与演唱”“健美与塑身”等学科类课程。学校把美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必须完成2个学分、36学时,形成了由8门基础课程、20余门特色课程、50余门学科课程组成的“大美育”课程群。
立足核心素养
探索“三法并举”教学方法
曲阜师范大学以“美育胜任力培养”为核心任务,以“先进的美育理念、丰富的美育知识、优异的美育能力”为培养重点,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创设“沉浸式、合作式、项目式”课堂,突出“体验性、实践性、浸润性”,达到课堂教学与自主探究、审美体验与审美创造、学习传承与弘扬创新的统一。采用沉浸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体验中增强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运用团队合作法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协作能力和互助学习能力的提升。运用项目法,按照学生个性差异、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制定个性化任务,形成任务驱动的学习机制,促进学生美育能力成长,培养能用审美知识、技能解决美育和艺术问题的美育工作者与教育者。如在“中华经典诵读”课程中,“诵读活动设计”和“经典课本剧创作”“诵读教学设计”等板块,紧扣基础教育实际,有效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立足协同育人
夯实“三大支撑”资源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师资支撑。突破专业壁垒,跨学科、多领域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建成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美育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教学研究力度,夯实内容资源支撑。制定教学大纲,研发教学课件,撰写教案讲义,建设教材资源库;收集整理各类艺术经典作品,建设鉴赏资料库;收集整理学校美育工作的成功做法,建设学校美育案例库。整合校内外力量,夯实实践平台支撑。充分利用教育部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中国教师博物馆)、雅乐研究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等校内平台开辟实践基地;依托校外文化遗产、艺术团体、中小学等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利用“智慧树”等在线资源建设线上平台,形成美育合力。
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曲阜师范大学美育课程特色优势日益凸显,教学质量优良,育人成效显著。建成国家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和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批10余项国家社科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以及10余项省级教改课题。话剧作品入选教育部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美育工作案例多次获得教育部门和省级表彰,学校获评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团体金奖。毕业生得到中小学校的普遍好评,逐步成长为学校美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美育成果在多所学校推广应用,并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袁梅 沈秀清 王军)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6日 第03版
作者:袁梅 沈秀清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