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荣昌街头,黄二家面馆门口队伍拐了三道弯。扯面师傅手腕翻飞,面片"啪"地甩在案板上,足有A3纸大小。
路过的游客直咋舌,"比陕西裤带面还宽,这面咋个扯出来的?
"要说这铺盖面的来头,还得从百年前的昌元镇说起。清末民初,陈友权挑着担子卖"鸡婆头",不想惹得农妇翻脸。
原来"鸡婆头"在当地话里带骂人意,正尴尬时面片越扯越大。他灵机一动喊"铺盖面",没想到这名字一传就是百多年。
如今的铺盖面早没了当年的粗陋,讲究"薄如纸、大如帕、韧如筋"。
500克面粉加260克水,揉到盆光手光面光,全靠膀子力气。扯开的面片往 boiling水里一丢,两分钟就浮起,捞进碗里颤巍巍的。
黄二家的鸡汤铺盖面最绝,筒骨土鸡熬足6小时,汤头黄亮冒油花。再舀勺炖得耙软的白豌豆,淋上杂酱,香味能飘出三条街。五一期间,店里电子屏显示每天卖出6000多份,打印机小票堆成山。
扯面师傅笑着揉手腕,"累是累点,但看到客人吃得香就值了。"有网友羡慕老板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担心"火过头了会不会变味?"这担忧不是没道理,去年某网红店爆火后偷工减料,最后砸了招牌。
荣昌铺盖面能从街头小吃变成金字招牌,靠的就是实在二字。你看这面,宽得实在,汤熬得实在,连豌豆都泡够6小时才下锅。
现在满大街都是连锁面馆,机器压的面千篇一律,吃不出手作的劲道。黄二家却还守着老法子,面团坚决不借助机器,全靠师傅手工揉扯。
有食客说,"吃这铺盖面,吃的就是那股子人间烟火气。"但热闹过后呢?当游客热潮退去,还能不能留住回头客?
这就得看老板能不能守住初心,别让好手艺败给了急功近利。
就像老辈人说的,"面如人心,揉得够不够劲,吃进嘴里最清楚。"不管时代怎么变,好味道永远藏在那些不怕麻烦的细节里。你问我为啥荣昌铺盖面能成顶流?
答案就藏在师傅每一次挥臂扯面里。那宽宽的面片,裹着的不只是鲜香的汤料,更是百年不变的匠心。至于到底哪家面食最好吃,各人有各人的口味,谁也说不准。
但像荣昌铺盖面这样,既有历史故事又有实在滋味的,确实让人难忘。下次你来荣昌,可别忘了拐进街角的面馆,尝一碗热气腾腾的铺盖面。
说不定,你也会爱上这宽宽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