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为啥死磕克什米尔?这事还得从1947年英国搞的《蒙巴顿法案》说起。
二战后英国元气大伤,管不住英属印度这块地盘了,当时的总督蒙巴顿想了个“分而治之”的招儿,既能体面撤军,又能给南亚留个“定时炸弹”——这就是《蒙巴顿法案》。法案按宗教把英属印度一分为二:印度教徒多的地方归印度,穆斯林多的地方归巴基斯坦。可偏偏到了克什米尔这儿,英国人玩起了“模糊处理”,没说清楚该咋分。
克什米尔当时啥情况呢?居民里7成多都是穆斯林,按法案“宗教划界”的原则,按理说该跟巴基斯坦走。但尴尬的是,当地土邦王公哈利·辛格是印度教徒,他手里有权决定土邦归属,屁股自然坐在印度那边。一边是多数百姓的宗教倾向,一边是统治者的个人选择,这矛盾从根子上就埋下了。
再说地理位置,克什米尔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卡在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四国中间,像个十字路口。对印度来说,控制了这儿,既能稳坐南亚“老大”位置,还能把触角往中亚伸;对巴基斯坦更关键——克什米尔相当于北部的“防盗门”,要是丢了,印度军队能直接压到眼皮底下,国家安全就悬了。
还有个关键因素是水。印度河上游就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农业全靠这条河吃饭,全国大部分耕地的灌溉水都来自印度河支流。谁捏住了上游,谁就攥住了对方的“水脉”,这对以农业为主的巴基斯坦来说,简直是生死攸关的事儿。
从1947年到现在,两国为这地儿打了三次大仗——1947年第一次、1965年第二次、1971年第三次,小冲突更是不断。虽说国际上没少调停,签了停火协议、划了控制线(比如“实际控制线”),但问题一直没解决。当地老百姓更是遭了殃,经济停滞、生活动荡,成了长期的“火药桶”。
说白了,宗教矛盾是引子,英国埋的雷是根源,地缘战略和水资源攥住了两国的“命门”。这么多年扯不清、打不散,克什米尔就成了印巴之间解不开的死结,也成了南亚稳定最大的隐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