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田埂上,手指搓着开裂的土块,眼瞅着日头爬过树梢。



今儿个5月5日14时18分立夏,正是下午日头毒的时候,手机里天气预报还挂着高温橙色预警。地头的小麦蔫巴巴的,叶片卷成旱烟杆,田边的老槐树叶子也打着卷儿,像被火烤过似的。

村里的老人常说“上午立夏雨不愁,下午立夏旱不停”,这话从小听到大,可今年这立夏偏偏踩在下午的点上。老张还记得去年冬天雪少,那会儿就有人念叨“冬雪少,夏暑早”,没想到开春后雨水更是稀稀拉拉,河道见底,抽水机都快抽不出水了。远处的李大爷扛着锄头过来,裤脚沾满干泥,“老辈人说立夏在头,三伏热出油,今年农历四月初八立夏,怕不是要热疯咯。



”这话让老张心里一沉,想起上个月看新闻,广西的土地裂得能塞进拳头,玉米苗刚冒头就枯死,河南的麦田里裂缝一天比一天宽,乡亲们整夜抽水抗旱,电费像流水一样。

可也有人不信邪,村东头的年轻农技员小王说,现在有卫星云图、气象模型,老谚语得结合现代科学看。“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这立夏三候在老张记忆里,往年这时节田里该热闹了,可今年蝼蝈叫得比往年早,蚯蚓却没见几条,自家种的王瓜藤蔓蔫哒哒的,没点生气。气象站的广播说,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明显,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雨带迟迟挪不动,北方旱情可能还要持续,南方倒是可能有强对流天气。



但到底啥时候能下雨?老张望着灰蒙蒙的天,心里没个准数。

想起小时候立夏,村里热热闹闹秤人、吃立夏蛋,大人总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图个吉利,可现在大伙更关心的是啥时候来场透雨。“立夏阴雨天,三夏雨太公”,要是今儿能下场雨该多好,老张默默想着,可头顶的太阳依旧火辣辣,连云朵都没见着几朵。有人说农谚是老祖宗千百年的经验,也有人说现在气候变了,老说法不管用了,到底该信哪个?



就像北方的小麦正灌浆,急需雨水,南方的水稻刚插秧,也等着水来滋润,可老天爷的脾气,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了。农技站前两天来村里宣传,让大家做好抗旱准备,合理灌溉,推广节水技术,可老张觉得,要是一直不下雨,再好的技术也难办。

他想起二十年前,也是个干旱年,后来一场“龙舟雨”突然来了,把旱地泡了个透,可今年的“龙舟雨”啥时候能来呢?这事儿就像块石头压在心里,让老张吃饭都不香,跟他一样发愁的,还有方圆百里的庄稼人。老辈人的谚语,是经验也是牵挂,现代的气象科学,是工具也是希望,可面对老天爷的“脸色”,人还是得想办法。



就像现在,有人盯着天气预报盼雨,有人忙着修水渠、打机井,多管齐下,总比干等着强。

但老张心里还是存着点念想,说不定过两天就变天了,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可这份念想能撑多久,他也说不准。这场干旱啥时候能结束?立夏的天气到底预兆着啥?



答案或许在老辈人的谚语里,在现代的气象数据里,也在每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心里。

只是不管怎样,日子还得往前过,地还得接着种,雨总会来的,对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