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多爱保时捷?
说来你可能不信,从2015年到2022年,中国连续八年都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说白了,网上一边很多人在喊“保时捷的车太贵”;
另一边呢?很多有钱人默默掏出几十万、上百万,把Macan、卡宴、Panamera买得盆满钵满。
到了2022年时,保时捷甚至在中国卖出了超过9.3万辆,一举贡献了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营收更是达到90.1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740亿元,妥妥地成了保时捷的“印钞机”。
但问题是——
谁也没想到,这股热情,到了2024年突然断崖式下滑。
去年的数据显示,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56887辆,同比下滑了28%,成为全球唯一负增长市场。
与此同时,北美市场、欧洲市场(除开德国),销量上都击败了中国,分别卖出了86541台和75899台。
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市场的销售表现,也就和新兴市场相当。
从风靡一时到跌落神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此,保时捷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持续严峻的经济形势”。
这个说法,听起来倒也没错。
毕竟,从2022年之后,整个中国市场都进入了一种“谨慎状态”。
不光是普通人,就连曾经最敢花钱的一批人,也开始变得务实了。
以前是“工资没涨,车先换”;现在是“攒钱第一,先别冲动”。
特别是一些经历过那几年的年轻人。
现在换车、消费,动不动就要考虑“二手保值”、“转手亏不亏”,哪怕账面上不差钱,也不轻易出手。
说白了,那几年的经历,把所有人都搞怕了。
怕没积蓄、怕再出现危机、怕突然裁员;
也怕自己突然买了一辆车,然后发现未来三年用不上,还没人接盘。
所以,豪车市场降温,是肉眼可见的趋势。
但话说回来——如果保时捷的销量下滑,只是因为经济不好。
那怎么解释理想、问界这些均价四五十万的国产新能源,反而在涨?在火呢?
难道这些买家就不“经济紧张”吗?
肯定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核心原因在于——
保时捷所处的高端市场,原本被认为是“最难撼动的一块堡垒”,
可现在,连这里也开始被新能源车攻进来了。
你要知道,保时捷卖得贵,从来不只是因为造车成本高,它靠的是一整套丝滑的品牌逻辑!
简单来说就是:
我是超跑,我性能强,我有赛道血统,我技术尖端,我历史辉煌,所以我有逼格,有信仰,有独特气场——我值这个价。
这在燃油车时代,完全讲得通。
因为那时候,性能是稀缺品,想要马力大、提速快,就得砸成本、烧油、堆技术。
谁能做出一台既快又稳的车,谁就是“贵”的正统代表。
然而,在新能源车时代,这套法则,引以为傲的逻辑,逐步开始失灵了。
譬如你讲性能,小米Su7 Ultra性能还强过你,零百加速是2.1秒,52.99万。
仰望 U9也可以做到零百2.36秒,极速391km/h,价格168万。
更别提很多20多万的新能源车,轻松都能做到零百加速4秒左右,功能配置还更好。
就这种情况,你说保时捷怎么玩呢?
别扯什么我有品牌价值,我是身份象征,我有头牛皮、手工缝线、时尚设计…等等。
这些当然好,但它们从来就不是豪华品牌真正的底层支撑。
说白了,这些只是用来撑溢价的装饰品而已。
真正撑起豪华品牌含金量的,是那些“普通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是V8、V10、V12这种发动机,是极限下的底盘调教,是跑进纽北的圈速,是一台车做到了极致后自然散发出的信仰感。
但这些东西呢?在电车时代又不那么重要了,保时捷自然就很尴尬了。
诚然,你可以说它依旧有逼格,依旧有身份。
但问题是,很多有钱人,能证明身份的东西太多了,根本不靠车。
而且,就算要靠车,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买很多辆豪车了——
因为没得选择,论舒适性,体验、性能,只有豪车好。
但现在呢?很多国产电车哪方面不比你做得强,你拿什么玩呢?
别扯什么有钱人看不上电车,只瞧得起保时捷、宾利之类的话。
根本不是这样的!
有钱人的逻辑很简单:
我有钱,可以买很多车,一起去试试,哪些车舒服,留下哪些就好了。
这正是以保时捷为首的豪车,销量开始越卖越差的核心原因。
没有其他选项,就是产品力不行了,引以为傲的基石开始动摇了。
而且,某种程度上看,这还只是开始。
随着“惯性红利”的消失,随着你性能、体验的崩塌——可能连这个销量都保不住!
对此,真的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