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资料图。本文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HINAFINANCE40FORUM)

本账号接受投稿,投稿邮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刘世锦:推动农村居民养老金改革的具体建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摆在工作任务之首,对解决消费不足问题高度重视。问题是如何才能提振消费。这方面有不少观点和讨论。

一种思路是着力解决老百姓不想消费、不敢消费、不会消费的问题,如直升机撒钱、补贴消费等,通过促销增加消费。这种办法短期内是有效的,但不具有可持续性;发钱补贴也会给到亿万富翁手里,这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精准性不够;即使到了低收入阶层手里,多买几个面包也是好事,

但对他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问题则无济于事。

另一种思路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一些深层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目标是使消费潜力最大的那部分低收入阶层增加消费能力,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发展型服务消费;这不是一次性的,要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安排。

从短期来看,比较容易实施并能见到成效的是推动城乡居民养老金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农村居民,其占到全部参保人数一半以上,是收入水平最低、消费增长潜能最大的人群。养老金改革应多管齐下。

第一,将部分短期刺激资金用于养老金支出。

2022年人社部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约10.5亿,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5亿人(95%为农村居民),领取养老金的有1.7亿人,每人每月领取220元,该项基金年支出约4000多亿。如果从目前5-6万亿的刺激政策资金中划出5000亿注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用于支出,可使人均月领取养老金从220元增加到400元;投入1万亿则可增至600元。

第二,探索将较大规模的国有权益资本划拨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这涉及到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存在两个结构性现象,一是消费占GDP比重结构性偏低,与全球平均水平差了约20个百分点;二是政府财富,包括国有权益资本占全社会净资产比重,相比国际水平明显偏高。这种一低一高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

在OECD国家,有相当大的养老金积累,而我们的养老金积累规模偏小,但我们又有如此之大的国有资产。从历史沿革和理论分析上看,这部分国有资产中的相当大的部分,应该是全国人民(包括农村居民)的养老金资金积累。因此,需要做一个相应的较大调整,可考虑将较大规模的国有资本,首先是国有金融资本,划拨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023年,我国国有资本权益总额为102万亿元,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30.6万亿元,两项合计132.6万亿元。如果划拨10万亿元国有金融资本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照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收益水平(其年收益率曾达到7%以上),所得收益可使养老金发放水平提升1倍多甚至接近2倍。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涉及1.7亿领取养老金的老人,还涉及他们的子女和3亿多正在缴费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投保者。如果未来养老金水平较低,预防性储蓄就会较高,而这部分人群也是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群体。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将大量预防性储蓄转化为现实消费能力,直接增加消费需求。

第三,完善养老缴费制度,重点是农民工大量就业领域。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设想,用三年时间将农村养老金水平提升到600多元(相当于目前农村的低保水平),再用两年时间(即五年内)提升到1000元左右。虽然幅度看起来较大,但与城市退休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我们进行了初步测算,农村居民作为中国收入最低的群体,消费倾向较高(0.8)。如果提供1万亿元资金,约有8000亿元将用于直接消费。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到消费乘数效应(1.5),可拉动GDP增长约1.2万亿元。以2025年GDP增长5%测算,对应的GDP增量约6.7万亿元,这一措施可贡献约1万多亿元增量。在各种刺激政策措施中,农村养老金进行改革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应该是居前的,对稳定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我们当下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问题,要由以往的投资和出口为主驱动的经济,转向创新和消费为主驱动的经济。消费结构性偏差的短板是一个很大挑战,解决好了就能转化为重要机遇,就能提供或许并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过的新增长动能,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中速增长提供支撑。■

新经济学家智库国别沙龙系列·越南篇

扫描二维码添加小秘书报名

扫描二维码添加小秘书,一年至少参与12场前沿直播


扫描添加知识星球获得

【巴菲特股东大会 4.5 万字问答实录(核定收藏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