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百句,挑选有意味的金句只是第一步,如何阐释更是关键的一步。阐释无一定之规,金句如同圆心,如何抵达之可有无数种方式。陈引驰教授所著《庄子百句》篇篇均为短小精悍的小品美文,多是“片言而居要”,内里有尺幅千里的丰富意味。
《庄子百句》,陈引驰 著
《逍遥游》里的金句“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篇名为《尸祝与庖人》。陈教授先点出这是我们熟悉的成语“越俎代庖”的出处,再点出其出自隐士许由之口。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毫不犹豫拒绝了,但其回答显示出了讲话的策略:许由先恭维尧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又说了一通“名者实之宾”的“概念”,最后抛出这句金句。许由自居于“尸祝”的位置,而以尧为“庖人”,虽是自谦的口吻,表明自己“没干实事”,但“尸祝”与“庖人”隐隐有高下之别:“尸祝”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庖人”则是为祭祀活动安排祭品的人。许由不屑治理天下的傲气,正是道家的风骨。
陈教授继而联想到“尸祝”与“庖人”二词在魏晋文章中的妙用。以“三玄”(《庄子》为其一)为精神依托的魏晋名士嵇康有一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中“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也是以“尸祝”自况,以“庖人”比山涛。“尸祝”指悠游林下的名士,“庖人”则是觊觎官位的名利之徒,嵇康对山涛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嵇康像(南朝画像砖)
陈教授在结尾写道:“不过,《庄子》原来这层在隐世修身和治理天下之间、在道家和儒家之间扬此抑彼的涵义,今天已经褪尽了。”今人更熟悉的是“越俎代庖”的成语,陈教授对其源头的阐释为我们打开了眼界。
这篇阐释文章不足千字,却写得层次分明,意味深长,结语又直达肯綮。
《天地》里的金句“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篇名为《工具与机心》。随着工具在人类社会的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工具的两面性日益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陈教授先指出“人类进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肯定工具的正面价值,进而讲述了《庄子》中老农反对使用新工具灌溉菜园的小故事,点出老农“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对的根本原因不在机械,而在因为要使用机械便会生出机心,使得本性就此扭曲”。
[元] 刘贯道《梦蝶图》
陈教授的文章不以老农比庄子,不去纠结于庄子是否反对机械,而是回到庄子的本意——守护本性。这种开放性的不言之言,比滔滔不绝于庄子是否反对机械更有意味。在我看来,庄子只是极而言之,警惕人因过度依靠机械而丧失本心。庄子似乎目击到了二千年后的今天,人为工具反噬甚至人成为工具的例子不在少数。
在《孤帆远影碧空尽》篇,金句是《山木》里的“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这是很有场景性的描写,包蕴着深邃的哲理。
陈教授抓住“涉江浮海”的关键词,先定下超然俗世的基调。复因其多义性,视其为后世文学意象的原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场景与此类似,“孤帆远影”正是“君自此远矣”的形象表达。然而,二者毕竟在哲理上判然有别,因此陈教授在结尾说道:“只是,李白一直站在岸边,遥望朋友的远帆,直到它融入江天之际,透露出深深的眷恋情意;而《庄子》中的修道者,因道行日深,同道当然越来越少,日渐孑然,送者纷纷散去即喻指此也。”修道的孤独感一经点染力透纸背。
[宋] 梁楷《太白行吟图》
庄子这句饱满场景和情感的哲理性表达,陈教授抓住了其多义性,更一针见血点出了合于庄子思想的修道之悟,阐释出了迷离惝恍的美感。
庄子通过《庄子》这部书给自己画像:一个安贫乐道的行道者,一个异想天开的梦想家,一个重估价值的思想家。这样的庄子在今天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清醒者。
《庄子百句》总结出有用与无用、自由与有待、同与异、梦与醒、工具与机心等88个关切点,每篇阐释各有各的味道。或将我们带到战国乱世,理解前人的思想渊源;或将庄子带到我们身边,成为睿智的朋友兼引路人。
阅读《庄子百句》,倾听先哲的智慧,倾听大家的妙赏,你会欢喜赞叹,起而行之。
跟着陈引驰教授领悟《庄子》里的通达人生
《庄子百句(口袋本)》
陈引驰 著
32开 平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6931-7
59.00元
《庄子百句》
陈引驰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6675-0
5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