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又是一季春暖花开。

在三龙湾的老家,91岁的母亲正用沟壑纵横的手,轻轻抚摸重孙灿灿、深深的发顶。



母亲38岁守寡,独自赡养婆婆和抚育两儿两女。晚年竟还以三次骨折之后重新站立的生命奇迹,为儿女反哺之恩和孙辈悬壶济世写下最鲜活的注脚。她的银发不仅是岁月风霜的流水帐,更是文明传承的金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撑起天伦的梁柱。“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之言,在这个大家庭化作共同心声。67岁的乡下大女儿送来带着晨露的时令菜蔬,将"亲尝汤药"的古训融进碧绿的菜叶;63岁的小女儿安顿好孙辈周末,携着擂茶小吃星夜驱车三十里,让"昏定晨省"有了现代注解;57岁的大儿子与55岁的小儿子轮流值守医院,在病榻前演绎着《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温情篇章。



四世同堂的屋檐下,孝道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寸光阴。当第三代子女目睹父母为"嗲嗲嘎嘎"擦身喂饭、端屎接尿,他们看见的不是衰老的尴尬难堪,而是生命轮回的文明密码。球球、苗苗兄妹推着轮椅带着老嘎嘎逛儿童乐园。灿灿、深深哥俩踮着脚尖给老奶奶夹菜喂饭。他们稚嫩掌心已经握住孝亲敬长的文明火种。这种跨越四代的照护接力,在时光长河里一定会编辑起无价的精神族谱。

在"银发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的时代,这个大家庭对母亲的孝敬恰似一盏明灯。面对国家卫健委公布的4000万瘫痪失能老人数据,奔六奔七的四姊妹以行动诠释:赡养父母不是减法运算的经济得失,而是加法累积的福报存折。正如《围炉夜话》所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侍亲过程中获得的内心安宁,恰是《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的最好印证。



母亲含笑凝望着灿灿、深深,小哥俩在姥爷车顶爬上爬下调皮捣蛋,她仿佛又看到了五十多年前大儿小儿在追逐打闹。远在外地的孙辈们不时与老人视频聊天,祺祺还从贵阳发来了黄果树大瀑布,隔代亲情叽叽喳喳……这幅画面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隐喻:当我们以孝道托起父母生命的黄昏,其实也是在为儿女的旭日东升积蓄能量。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突破78岁,我们都面临着疼爱子孙、善待父母的双重责任。这份承前启后的使命,既是对血脉亲情的守护,也是对孝道传承的担当。这是一道决定自己家族兴旺发达、继往开来的必答题。每个人都会给出一个答案,子孙后代也将会为我们阅卷打分。



远在北大进修培训的孙女萌萌,给陪伴奶奶的父母打来长途:“五一假期,‘晖哥华姐’一定要把奶奶带到北京来玩几天,机票已买。我和斌斌包吃包住当导游。”

作者:江志晖

2025.4 .8初稿常德

2025.4.25改稿桃源

2025.5. 1定稿北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