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行业、圈子,都存在“悖论”。

大概意思是说,同一个事物,含有两个对立的结论,而且两个结论都可以自圆其说。

其公式就是:如果事件甲发生,则推导出非甲,非甲发生则推导出甲。

把悖论用到人情世故中来,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你给人大恩大德,那么最终推出来的结论,就是恩德消失不见。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兄弟姐妹结仇了,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符合以下几个悖论。



01

“尽孝悖论”:家中最孝顺、老实的人,一旦不愿多养父母,兄弟姐妹就结仇了。

很多人在想,百善孝为先。把父母的晚年扛起来,自己吃点亏,也是积德积福。

古人也说过:“孝不比兄。”

人一旦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就会变成家里的老实人,把父母带在身边,或者就在老家干活,距离父母很近。

父母有伤寒感冒,需要吃的,在最近的那个人,几乎全部承担了。

至于距离父母很远的人,或者对父母心狠的人,就把父母不当一回事。还费尽心思,把父母丢给最老实的人。

万一有一天,老实人不愿意独自承担父母的晚年,或者要其他兄弟姐妹给保姆费等,这矛盾就来了。

不愿管父母的人,会这样想:“以前都是你管,为什么现在不管?你太恶毒了。”

在孝顺上,兄弟姐妹中再也没有一个老实人,这尽孝就变成了大家最不愉快的事情,推诿,扯皮,发火,算旧账,都来了。

02

“借钱悖论”:总是借钱给大家的人,一旦经济紧缩,兄弟姐妹就结仇了。

兄弟姐妹之中,不会每个人都很有钱。总有人致富,有人很穷。

那个富有的人,看不得大家穷,就常常借钱给穷亲人。也会拿一部分钱,给大家作为致富的资本。

或者是,穷人家要讨媳妇,建房子等,需要借钱。

穷一点的兄弟姐妹,借到了钱,无法准时还钱;还因为其他原因,再次借钱。

富有的人,一次次借钱出去,但是一直收不回。自己需要资金的时候,就不得不去讨债。这一开口讨债,关系就开始变坏了。

穷人不会感恩借钱,还会说:“你那么有钱,借一点给我,又怎么啦?你自己有钱,总是讨债,什么意思?”

这富人看到穷人不还钱,也不好意思拼命讨要。但是富人会狠心,从今往后,再也不谈钱。要么,一狠心,就和穷人打官司,非要讨债不可。



03

“出息悖论”:本事很大的人,一旦不愿意拉着大家一起发展,兄弟姐妹就结仇了。

村里有一个男人,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混,开了一家大店铺。

男人的弟弟,游手好闲,也想改变一下。

男人就带着弟弟,一起到省城混。安排弟弟,做保洁、保安等。

弟弟就发火了:“怎么说,我也是你的弟弟,安排一个经理不可以吗?当采购员,不可以吗?”

男人知道,弟弟没有文化,做不好大事。因此耐心劝说弟弟,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弟弟气不过,就回老家了,逢人就说:“哥哥太狠毒了,居然不帮我。这样的兄弟关系,还不如外人。”

男人有本事,也想带弟弟发展,但是弟弟不学无术,拉扯得难受。

道不同不相为谋。一旦有人混到高层次,就爱心冒出来,要拉着大家发展,结果是拉不动,还带来各种矛盾。

混到高层的人,再也不愿意拉一把的时候,兄弟姐妹就恨得牙痒。大家都认为,拉一把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层次低,没有人拉得动。

04

“养儿悖论”:父母把钱财分给子孙,一旦分配不均,兄弟姐妹就结仇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希望所有的儿女都混得好。只是有的儿女,烂泥巴糊不上墙。

父母总以为,那些混得好的儿女,少管;混得不好的儿女,多管,多帮助。

父母还以为,女儿要出嫁,反正是他人家的人,少投资;儿子是继承人,多投资,不亏。

父母也会认为,某些祖上的东西,只能给一个人,不能分开。

父母把自己当成“大家长”,儿女都要听从自己的,不能够有异议。

父母的一切做法,本是爱儿女。但是儿女却认为,父母一碗水没有端平,这就气愤不已了。

尤其是父母很老的时候,还有一些存款,房子。一旦给了某一个儿女,这其他儿女,就群起而攻之。

儿女有一种不好的念头:父母的一切,都有自己的一份。并没有想到,父母的东西,父母要如何安排,是父母的自由。

偏心的父母,付出了一片真心,只是有了偏差,导致家庭争斗不断。一套房子,可以引发一场官司。



05

兄弟姐妹如果要避免“坏的悖论”,就要掌握“尺度”。

首先,定规矩。在钱财上,按照规矩去分配;在孝顺父母的开销上,也要有规矩,压力分担合理。

然后,走远点。大家成年后,就一定要分家,住在一个小院里,都是不现实的。各自有家庭,互不干涉,鸡毛蒜皮的事情看不到。

再后,教父母。在父母年老的时候,不要任由父母胡来,而是教会父母,如何安享晚年,分配财产,别想当然。最好在父母四五十岁的时候,教会存钱,缴纳养老保险,晚年拿到退休金。

最后,靠自己。你让兄弟姐妹靠自己,哪怕你有天大的本事。帮找工作可以,但是不直接给钱,也不让其在自己的门下干活。

一家人,也会好心办坏事,好心没有好报,不一定善有善报。

事情有两面,我们不要一面之行。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