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苏轼,这是假的。很多人都爱苏轼,这是真的。
他们一爱,就希望苏轼到过自己的家乡,方便千年后的自己,能喝着与苏轼相同的水,看着与他相同的山,走在那条他曾经走过的下雨无尘的松间小道……
我的爱苏小群里的归来堂老兄,就是如此。
他不止一次在群里提出过自己的疑惑,苏轼为何不到福建走走呢?难道是因为政敌章惇吗——
这后一句,他的意思可能是,苏轼恨乌及屋。但我们知道,苏轼告诉过章惇的儿子,“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一句话,我跟他交情其实还是可以的,过去的就过去吧,一句话,向前看——因此,以苏轼之大度,如果他真想到福建玩玩,绝不会因人废事,任何人都阻止不了他。
那么,这个喜欢游山玩水之人,为啥不到福建看看呢。
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臣妾不做到哇。
当然,苏轼是臣不是妾,用他诗里的话讲,就是:
飘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
查苏轼一生行止,从家乡到京城,可谓路线最自由的时候。可走陆路北上,可走水路东游。遇风雪则停几天,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互相唱和,可谓惬意。
而到各地做官,虽然也走得很宽广,但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无非几条重要道路而已。任务在身,日期有数,就算可以边走边耍,却也不能太任性,不能偏航太远。
至于被贬的路上,有人押送,当然就更加束缚了。尽管并非全然不能有自选动作,比如,往黄州路上遇到陈季常,还是可以聊聊坐坐走一走的,但终究也不能让官差们太过为难。
而离开黄州与自海南北上,则在一三之间,与出外作官类似,可以庐山留下千古名篇,可在海上写下“兹游奇绝冠平生”。可终究还是不能离开主路太远啊。
所以,真不是苏轼不想去福建、湖南这些地方,而是他根本没机会去啊。
但又如何呢?
苏轼去过的地方多,差不多走遍了整个赵宋大地,但正如我们读了很多书,才知道自己没读的更多一样——只有不读书的,才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他走了很多路,到过很多地方,没走过没到过的,却是十倍百倍啊……
作为现代人,苏轼的作品随手可得,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与他神交千载。攒点钱,他去过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走,看看那里还留下了什么印迹……
我们因苏轼而建群,因共同爱好而相约,一起逛博物馆,一起饮酒,一起喝茶,一起分享美文美照……如是,足矣。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