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阅读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读到精彩之处却被打断,随后脑海里便一直想象故事后续的情节,心心念念想要读完;一项工作任务进行到一半,因临时有事搁置,随后总是不自觉地想起未完成的部分,惦记着找时间完成它。如果你没有经历以上体验,那么请试着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这时候再看它一眼,你是否有一种冲动,想要填上缺口使其“圆满”?其实,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未完成的“烙印”

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进行了一项别具匠心的记忆实验。

首先,她让参与者去完成22件简单的任务,比如,写下一首参与者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参与者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比较接近,一般都为几分钟。


接下来,蔡格尼克会随机抽取其中一半的任务,不让参与者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则允许他们顺利做完。在实验过程中,发放允许被做完和不允许被做完的任务的顺序也是随机排列的。待所有任务结束后,在参与者未做准备的情况下,蔡格尼克要求他们即刻回忆任务的具体内容。结果发现,对于未完成的任务,参与者的平均成功回忆率达到68%,而对于已完成的任务,平均成功回忆率只有43%。也就是说,与那些已完成的任务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任务。

这一发现让蔡格尼克意识到,未完成的事情仿佛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更为深刻的“烙印”,就如同一个悬念,久久挥之不去。后来,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被中断”唤起的心理张力

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即“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等,这种倾向也被称为心理张力系统。


勒温发现,个人能动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存在满足自己需要、完成动作的意识和企图,其中包括先天的需求(如口渴、饥饿等生理需求)和被称为“半需要”的需求,即一种被迫切感驱动的心理状态。个人心理需求被唤起,却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形成一个心理张力系统,该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基调和特点。简单来说,满足需要的过程或解决某项任务的进程一旦被中断,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就会显现,从而使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采取行动。

勒温认为,未完成的任务会使心理张力系统一直存在,只有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心理张力系统才会消失。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的重要心理机制。

通俗来讲,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揭示了人类记忆系统中一个独特的运作机制。当人们着手进行一项任务时,大脑会自动启动一个心理预期程序,为任务设定一个完成的目标。一旦任务被中途打断,这个预期就被打破了,大脑中的“任务监控系统”会持续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这件事还未了结,就像一个闹钟不时在脑海中响起,促使我们将注意力不断地回溯到未完成的任务上,进而让这些未完成事项在记忆中占据更为突出的位置。

与之相反,当任务顺利完成,大脑接收到“任务达成”的反馈,心理预期得到满足后,相应的“任务监控系统”便会停止工作,该任务也就逐渐从活跃的记忆区域转移到相对不活跃的长期存储区域,记忆的鲜明度也随之降低。简单来说,未完成的任务带来“牵挂”,完成的任务则导向“放下”。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5A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