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时候点进别人朋友圈,有时候发现只有一两条内容,有时候一条内容都没有。
出现这种情况,你还误以为对方是不是把你屏蔽了,或者是刚刚认识的新人不想你知道太多。
但你再细细再一看,哦,别人设置成“仅三天可见”了。
这功能其实早就有,但真正开始流行,是这几年,特别是疫情之后吧,越来越多人都把朋友圈设成了“三日可见”;
表面看是佛系、低调,但其实背后藏了不少复杂又真实的心理。
所以设置“仅三天可见”的人,大多是这4种心态:
一、怕被人翻旧账
这类人,朋友圈不是记录生活,是战场。
他们发东西,其实挺小心的,因为万一有哪句话被误解了、哪张图被人截图了,后患无穷。
所以与其让人顺藤摸瓜,不如干脆设成“三日可见”,把后路一刀切断。
当然,这和大环境是分不开的,现在这个社会,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如果朋友圈不设置,像一些网红、博主,他们早些年的事情一不小心被网友考古,一扒就是三年前说的糊涂话,结果只能被群嘲了。
有个词叫“印象管理”,就是说人们希望在别人面前留下一个合适的形象,所以会刻意管理自己呈现的信息;
而朋友圈三天可见,就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信息清除器。
这类人就是怕留下证据,所以把自我防火墙开到最大。
二、厌社交,懒得解释,也不想给谁看
也有一类人,把朋友圈设成三天,不是怕谁看,而是懒,他们对社交早就没有兴趣,发不发无所谓,也不太想维持朋友圈里那些早该散场的关系。
比如,有些人十年没说过话,突然在你朋友圈点了个赞,你都不知道要不要回复他一句。
还有些亲戚,每次你发个照片,他就留言点评你的生活安排,好像他才是你的人生导师,说句实话,这没几个人能受得了。
有句话这样说的,“孤独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共鸣。”
很多人早就不想再被人围观,也不想去迎合谁的眼光,朋友圈只放三天,就是他们在说:“我只想做自己,别来打扰。”
而且,这种设定对他们来说也轻松,过去的事不用管,发完过几天就自动屏蔽了,想记录什么就发,不用担心谁来看热闹,确实挺爽的。
三、感情受挫型
这类人,往往经历过一段关系,感情也好,友情也罢,反正是结束了。
但朋友圈还留着很多过去的痕迹,照片、文字、纪念日……删不删是个问题。
不删,自己难受,删了,又像是承认失败,“三天可见”,就成了一种最轻的告别方式。
有个朋友,恋爱七年分手后,朋友圈清了一遍,但她说,其实删得特别难,像割肉一样;
后来她干脆设成“三天可见”,不需要删过去的东西,只要等几天,它就自然不见了。
有些人不是舍不得朋友圈的记录,而是舍不得那个在某个时间点很重要的人。
但他们也明白,该放下的时候要放下,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把过去关上。
四、纯纯不想被人监控,佛系社交
有些人设三天可见,说得好听叫低调,其实说白了,是不想暴露自己;
他们觉得朋友圈根本不是朋友圈,而是监控记录,发什么都有人看,点赞不点赞都是各种人际信号,太累了。
他们不是玻璃心,也不是多疑,是经历过那种“你朋友圈好像去了海南,你都不告诉我一声?”的质问;
他们觉得受够了,他们不是不想分享,是不想被追踪。
这类人很多是半社恐半社牛,在网上可以热聊,但现实里更喜欢独处,他们觉得人生已经很累了,朋友圈再变成第二个职场,真的吃不消。
如果非要说这类人信什么哲学,大概就是庄子说的那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他们觉得自己活着,是跟自己对话,而不是在朋友圈演戏。
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其实是一种信息筛选,也是一种关系筛选。
我们都习惯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一面,希望别人能看到我们、理解我们,但后来才发现,看的人未必懂,懂的人早就不用朋友圈来维系。
有人说,朋友圈像是一个人设仓库,但你总有一天会受不了那个自己扮演的自己。
于是你开始收起过去,三天一轮回,像极了删档重开的游戏模式。
所以,“三天可见”不是冷漠和装酷,它只是很多人对世界表达的一种温柔抗拒——我想安静活着,不想被人审视,也不想被人定义。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