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3551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卖房助儿海外置业,父母却被逐出家门!

法院判了


信任,竟成为悲剧的开端。

近日,一桩震惊中新社区的家产纠纷案在新西兰奥克兰高等法院(High Court at Auckland)宣判。

一对年逾七旬的中国父母,为帮助儿子渡过难关,卖掉中国的两套房产,倾尽一生积蓄,远赴海外为儿子在新西兰买房。

原以为可以安享天伦,结果却被无情赶出家门,甚至差点连“属于自己的房”也保不住。

如今,法院的判决不仅替他们讨回公道,更给无数“倾其所有帮子女置业”的华人家庭敲响了警钟。


父母倾尽所有,只为儿子东山再起

事情的主角是来自中国的王先生和许女士夫妇,两人年逾七旬,平日节俭省吃,只为存下一笔养老本。

儿子王欣(Xin Wang,音译)在新西兰生活多年,早年离婚后情绪低落、经济紧张。

眼看儿子人生陷入低谷,老两口不忍儿子受苦,决定卖掉中国的两套老宅,加上全部积蓄,筹得44.7万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200万元),帮助儿子还清贷款,并支付其前妻当初出资的那部分购房款,只为儿子能重新站起来。

因为当时他们误以为“没有新西兰身份不能买房”,出资买下的这套位于奥克兰西区Te Atatū半岛的房产,被登记在王欣名下。

王欣口头承诺:“等你们拿到身份,我就把房子过户给你们。”

然而,这句承诺,最终成了一纸空谈。


房子成儿子资产,父母却无家可归

2015年起,这套房产被王欣悄悄出租,每周租金高达630纽币。父母不知情,王欣独吞租金收益。

他甚至背着父亲,将房子抵押贷款3.4万纽币,后来又进行再融资高达8.1万纽币,全数用于个人消费。

2016年,王欣再婚,并通过家庭信托在奥克兰东区Flat Bush买下新家。

不久之后,父母终于获得签证入境新西兰,却惊讶地发现,那套用他们钱买的房子,早已被他人租住。

他们只得住进儿子的“新家”。

但这不是归宿,而是风暴的前奏。


婆媳矛盾激化,儿子赶父母出门

两代人同住,新家庭矛盾逐渐显现。一次婆媳之间发生激烈争执后,王欣竟站在妻子一边,冷漠要求父母:“你们搬出去,另找地方住。”

2022年春节期间,老两口给孙辈包了数额不大的红包,王欣当着亲戚面呵斥他们:“这么小的红包太丢人!”

此举让两位老人心碎不已,最终含泪搬离,租房而居。

许女士曾发微信哀求儿子:“我们把一生积蓄都给了你,如今无家可归,还要自己掏钱交房租……”

但换来的,依旧是沉默与冷漠。


儿子偷偷卖房,父母紧急求助法院

最令人愤怒的是——2022年3月,王欣竟试图未经父母同意出售该房产

好在老两口及时得知,紧急向法院申请产权警示令(Caveat),才阻止了交易完成。

忍无可忍的王先生夫妇终于决定走法律程序,将儿子告上新西兰奥克兰高等法院,要求确认房产实际归属权,即便当初没有书面协议。


the High Court at Auckland


儿子反咬父母,称是“赠与”,法院一锤定音

王欣在庭上辩称:“这笔钱是父母送给我的,房子登记在我名下就是我的。”

他甚至反诉父母,说他们“因婆媳不合突然反悔”。


但法官Greg Blanchard并不采信他的说法。他指出,尽管没有书面合同,法院可以依据双方的行为模式与信任关系进行“受托责任信赖推定(constructive trust)”。


法院最终裁决如下:

  1. 房产必须过户给王先生夫妇

  2. 房屋产生的贷款(抵押与再融资)由王欣偿还

  3. 王欣需赔偿部分租金收益给父母

  4. 法院认定,真正的出资人和受益人是王先生夫妇,而非其子王欣。

而王欣至今未对判决公开回应,其代理律师亦拒绝媒体采访。



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隐痛

这起案件深深刺痛了许多华人父母的心。我们常说“养儿防老”,但在异国他乡、缺乏法律保障的前提下,亲情一旦变质,连最基本的权益都无法保全

在传统观念里,很多父母愿意出钱、挂名子女,认为这是“血脉亲情”的体现。然而现实却一再证明:亲情不能替代证据,信任不能代替法律

这对年迈的夫妇用沉重的经历提醒所有人:

在跨国家庭投资、置业、出资的过程中,哪怕是亲人,也要留存书面协议,确保权益明确、法律可循。


近年来,华人家庭在海外购房时因产权归属不明、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频频陷入亲情与法律的纠葛。

加拿大安大略省:父母出资购房,产权归属引发争议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对华人父母为儿子购置两套位于渥太华的房产及一辆豪华SUV,所有资产均登记在儿子及其配偶名下。

然而,在儿子短暂婚姻破裂后,前儿媳声称对这些资产拥有权益。法院审理后认定,父母是这些资产的唯一出资人,且无赠与意图,因而裁定父母为合法所有者。

新西兰奥克兰:父母出资购房,子女婚姻变故引发产权纠纷

在新西兰奥克兰,一对华人父母为女儿购买房产,房屋登记在女儿名下。女儿与伴侣共同居住期间,房屋产生的租金收入被用于家庭开支。

在两人关系破裂后,伴侣主张对房产拥有权益。法院最终判定,房产属于女儿个人财产,伴侣无权分割。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信任朋友代购房产,结果被欺诈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家华人家庭委托朋友代为购买农场地产,作为移民投资项目的一部分。

然而,朋友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将房产登记在自己名下,并通过欺诈手段获取贷款。法院最终判定该朋友的行为构成欺诈,受害家庭获得部分赔偿。

加拿大:母亲出资购房,女儿离婚后财产被分割

在加拿大,一位华人母亲为女儿及其丈夫购置房产,房屋登记在女儿名下。

女儿离婚后,前夫主张对房产拥有一半权益。

由于缺乏书面协议,法院判定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需平均分割。

加拿大:父亲转让房产给女儿,试图规避债务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位华人父亲将价值数百万加元的房产以1加元的价格转让给女儿,试图规避对他人的赔偿责任。

法院认定该转让行为构成欺诈,判决房产转让无效。

这些案例反映出,华人家庭在海外购房时,常因缺乏法律意识、信任亲情而忽视必要的法律程序,导致财产纠纷。

专家建议概述参考如下:

明确产权归属

在购房时,应明确产权归属,必要时可签署信托协议或借款合同。

保留资金记录

保留所有资金转移的记录,包括银行转账凭证、通信记录等。

咨询专业律师

在进行重大财产转移前,咨询专业律师,确保法律上的保障。

亲情虽可贵,但法律才是保障家庭和财产安全的底线。

参考:https://www.nzherald.co.nz/nz/chinese-parents-take-son-to-court-to-get-the-auckland-home-they-paid-for-transferred-into-their-name/NVO66KJBD5DGHFP3BEBMOSUACU/

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


【行走如歌】100个国家·1000座城市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