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汉蹲在田埂上,烟袋锅子敲着石头直冒火星子。今儿个是立夏前一天,村里老辈人总说“最怕这一天”。他盯着灰蒙蒙的天,心里头的鼓敲得跟筛糠似的——昨儿夜里听见猫头鹰叫,可不是啥好兆头。



老规矩说这一天不一般,是谷雨三候的尾巴尖儿。

“戴胜降于桑”,这鸟儿落在桑树上的时候,养蚕的婆娘心里头就跟绷了根弦似的。

节气走到这儿,分明是给庄稼人递暗号:夏天的脾气,今儿个先露三分。怕就怕三样事,头一桩是雨水泼了盆。



“立夏前日雨涟涟,一夏处处是水田”,去年邻村遭了涝,玉米杆泡在水里烂成泥。

可眼下田里的棉花苗才破土,经得起几场瓢泼大雨折腾?

第二怕冷风抽了筋骨,刚冒头的庄稼经不住冻。老话说“立夏前日寒风吹,收成至少减三成”,前年倒春寒那回,麦穗都瘪了半截。这会儿要是降温,新挂果的桃树怕要落一地花,老汉想想就揪心。



第三怕狂风扯破了天,卷得田里头飞沙走石。

“立夏前日西北风,一夏干旱草不生”,村口老槐树的叶子都卷着边,像是在发愁。

去年刮了场邪风,刚搭的黄瓜架子全散了,收成打了对折。可年轻人不信这一套,小李子捧着平板直晃悠。“卫星云图看得明明白白,墒情数据实时更新,老黄历该翻篇了!



”他承包的百亩地装了传感器,浇水施肥全看数据,哪像老一辈靠天吃饭。矛盾就这么拧巴着,一边是传了几代的农谚,一边是闪着光的新科技。王老汉记得十年前立夏前一天晴得刺眼,那年夏天旱死了半坡玉米。

可小李子又说,2020年听了天气预报提前防涝,田里的水稻反倒增产了。

农谚里藏着老辈人的智慧,“立夏吃三鲜,热天不疰夏”,图的是个顺当。但如今气候像脱了缰的野马,厄尔尼诺捣乱,副热带高压乱跑,天变得让人摸不准。



农业站的喇叭天天喊:“老经验要信,新技术更要用,两手抓才稳当!

”我个人觉得,老辈人的讲究是根,新技术是翅膀,缺了哪样都难飞稳当。就像这会儿,王老汉盯着天,又瞅瞅小李子的平板,心里头慢慢有了谱。

该防的防,该信的信,庄稼人过日子,就得在天地人和之间找个平衡。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可日子往前奔了,老讲究和新法子,都得在田埂上碰出个响儿来。至于今年立夏前一天的天公到底啥脸色,且看夜里有没有星星,明早有没有露水。

但不管咋样,庄稼人手里的锄头不会停,心里头盼的,始终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