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突然白成一片。
老张举着烟袋往窗外瞅,就见碗口粗的闪电“咔嚓”劈中钟楼尖顶,金顶子窜起的光把半边天映成红铜色。
这可是夜里十一点多。碑林区的李大姐正给窗台多肉搬塑料布,闪电炸开的瞬间,晾衣绳上的衣裳都跟着抖了两抖,“比过年放的烟花还亮堂,吓得人后颈子直冒凉气。”等雷暴停了,朋友圈早炸了锅。
网友拍的视频里,直径五米的闪电球像个火珠子,顺着飞檐往下滚,把斗拱上的彩绘都照得清清楚楚——要知道,这钟楼可是600多年前的老物件,咋就扛住了这么猛的雷?西安市气象局的数据摆着:雷暴仨小时,碑林区雨下了45毫米,风刮得树杈子乱甩。可更让人惊讶的是,钟楼近五年被拍到八次遭雷击,回回都是有惊无险,老辈人说的“天庇佑”,难道真不是迷信?
西北大学的李教授来解惑了。
他说钟楼顶上3米多高的鎏金宝顶,看着像老物件,实则暗藏玄机——尖尖的顶子跟现在的避雷针一个道理,打雷时先把电引过来,顺着柱子里的铜芯往地下导,古人早把“天圆地方”的讲究融进了防雷里。可年轻网友不买账。“视频里闪电那么亮,万一没接住咋办?
”有人翻出资料,说1983年给钟楼加装了隐蔽的防雷带,古法子加新科技,才算给老建筑上了双保险。这到底是老智慧厉害,还是现代技术救场?两边吵得不可开交。
住在钟楼边三十年的王大爷不同意。“我亲眼见过雷把瓦檐劈掉角,后来修的时候,工匠在梁柱里埋了铜钱粗的铁丝,说这叫‘接地脉’。现在的防雷带,说不定就是照着老辈人的法子改良的,咋能分谁功劳大?
”争议归争议,数据却明明白白。
西安文物局统计,全市137处古建筑里,只有钟楼和城墙装了现代防雷设备,其他老宅子遇着雷雨天,还靠传统的“镇雷”摆件顶着。这到底够不够?
没人说得准。更让人寻思的是,网友把雷击视频戏称为“古建筑渡劫”,评论区里“白素贞来串门”的玩笑满天飞,可真到了保护上,有几个人知道钟楼的斗拱能分散电流,知道鎏金宝顶的弧度藏着防雷的数学门道?我个人觉得,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从来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死规矩。
就像钟楼的防雷,古人靠观察天象找规律,现代人用仪器算数据,两边合在一起,才让老建筑既能抗住天雷,又能接着给后人讲故事。但问题也跟着来了。那些没装现代设备的古建筑,靠老法子能撑多久?
万一哪天雷劈狠了,老手艺跟不上,该咋办?
这些事,总不能全指望“天庇佑”。“雷打生,雨打熟”,老农谚说的是种地的道理,用到护老房子上也一样。
天雷不会挑地方劈,保护古建筑,既得信老辈人的智慧,也得信现在的科技,缺了哪样,这“渡劫”都难。
至于昨晚那道闪电,到底是给钟楼“洗澡”,还是给老手艺“验成色”,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但有一点清楚——当闪电劈开夜空的瞬间,600岁的钟楼又活成了年轻人手机里的焦点,这事儿,挺好,也挺让人想多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