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蜀汉仿佛被抽去灵魂一般,在风雨飘摇中苦撑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里,蜀汉集团,至少有五位老将,诠释了何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姜维:63岁诈降身死,一人背负蜀汉最后的气节
相传,姜维死的时候被剖开尸首,敌人看到他胆大如斗!
这位天水麒麟儿,用生命演绎了最悲壮的诈降计。
景耀六年(263年),61岁的姜维尚在沓中屯田。听闻钟会伐蜀,他火速回防剑阁,硬生生将十万魏军挡在雄关之外。若非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蜀汉或许还能续命。
当刘禅投降的敕令传来,姜维帐下将士“拔刀斫石”,他暗中策划了一场假投降,并让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投降钟会后,他敏锐察觉对方野心,做好了行动计划:先借钟会之手除邓艾,再鼓动钟会自立,最后趁乱复国。
可惜天不助汉。成都兵变中,63岁的姜维与钟会同死于乱刀之下。后世常讥讽他“穷兵黩武”,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位老将直到断气前,仍攥着复兴蜀汉的执念。
张翼:年逾六旬随姜维赴死,史书却说他“本可不死”
相比姜维的轰轰烈烈,张翼的结局更显憋屈。
这位犍为老将早年与姜维政见不合,曾当庭反对北伐:“国小民疲,不宜黩武。”
但等到剑阁告急时,年逾六十的他仍提枪上马,与姜维并肩死守。成都沦陷后,他本可像蒋斌、董厥等人安然入魏,却选择追随姜维诈降。
《华阳国志》记载:“会既死,蜀中军士纵横,翼为乱兵所害。”史家惋惜道:“若张翼不随姜维行险,或能保全性命。”
但或许正是这份“不合时宜”的忠义,让他在乱世中活成了真正的士人模样。
柳隐:76岁仍提刀守城,破例被敌我双方敬重的奇人
当钟会大军压境时,蜀地将领或逃或降,唯独黄金戍守将柳隐选择死战。
这位76岁的老将,年轻时曾随姜维九伐中原。面对钟会的劝降他不为所动,继续坚守,钟会无可奈何,一度想要撤军。
若非刘禅敕令,黄金城或许会成为蜀汉最后的坚城。
更传奇的是他的结局。
投降后,司马昭竟任命他为西河太守。**晋书称其“在任清俭,夷夏怀之”**,后以八十岁高龄辞官归蜀,成为五将中唯一善终者。
宗预:70岁拒拜诸葛瞻,一语道破蜀汉死局
景耀四年(261年),镇军大将军宗预做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
当廖化邀他拜见掌权的诸葛瞻时,这位70岁老臣冷笑道:“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
此言看似狂傲,实则是看透蜀汉痼疾的悲鸣——少主庸弱、权臣当道、老将凋零。
两年后蜀汉灭亡,宗预被迫迁往洛阳。
这位曾出使东吴、舌战孙权的老外交家,最终倒在北迁路上,至死面朝南方。
廖化:75岁亲历蜀汉兴亡,一句谣言背锅千年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被误解千年的谚语,藏着最残酷的真相。
《三国志》明确记载:廖化绝非庸才!他出身豪门,并非演义所写的黄巾军余党。
关羽失荆州时,他靠装死逃回蜀汉;诸葛亮北伐时,他任先锋斩魏将王赟;姜维时代,他官至右车骑将军。
景耀六年(263年),75岁的他仍驻守阴平桥头,可惜未能挡住邓艾奇兵。
蜀亡后,廖化与宗预同迁洛阳,途中病逝。
可笑后世只记得“廖化作先锋”的戏言,却忘了他是蜀汉集团的活化石。
结语
细看五位老将的年龄:姜维63岁、张翼64岁、宗预70岁、廖化75岁、柳隐80岁。
在平均寿命不足40岁的三国,这群老人硬生生扛起了一个王朝的黄昏。
他们有人殉国、有人客死他乡、也有人善终,但无一例外都活成了蜀汉最后的气节。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汉晋春秋》)
诸位看官,你还知道蜀汉哪些老将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