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晚到5月2日晚,雨花圭塘河畔灯光璀璨,人头攒动。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带来了一场大秀:空竹、杂技、柔术……一连串的特色活动,让雨花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吸引来一批外地游客的主动打卡,给这个“五一”假期增添了不少趣味。这,就是长沙市第四届“花粉季”暨圭塘河新杂技嘉年华的盛况。



(图源:飞梦雨花)

一个人一年到头,总会参与不少活动。但雨花区所筹划的不仅仅是这一次活动,而是一部“不落幕的连续剧”。正在进行的“花粉季”,是一个持续了四年之久、主题不断更新的城市故事。参与到这个故事中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却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花粉”。

“花粉”本是雨花区粉丝的昵称,“花粉季”则是雨花自2022年起连续打造的“粉丝狂欢节”。如今步入第四年,它已成为雨花区面向外界的金字招牌。追活动的市民、被吸引来的外地朋友,就像追剧的观众,越来越多人在这些独特的体验中,成为雨花的“铁粉”和“老粉”,成为“安利”雨花的一支重要力量。

追看“花粉季”,四年不换台

“作为老长沙人,看到空竹、柔术这些传统技艺在圭塘河焕发新生,心里特别骄傲。”

来自观众的第一视角反馈,折射出“花粉季”的独到之处。如果把花粉季比作一部年更热播剧,那么四年来的连载主题也在不断更新。今年的杂技嘉年华,就是全新的“主题阵容”。

启动式上,独轮车《哪吒》、空竹绝技、柔术等表演已经足够吸睛。随后的“追粉计划·水岸漫游日”“花粉派对·全民狂欢日”“快乐小镇·新杂技之夜”等一系列活动,让圭塘河畔变身为一座露天杂技舞台,来自雨花的非遗杂技之美,被深度呈现给“花粉”和游客。

本次主导杂技嘉年华表演的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传承者”。节目之一的湖南柔术,在2023年便被收录进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非遗之美在“花粉季”的绽放,不得不说是一种巧思。



图源:雨花文旅体

除了单方面的展演,活动还设计了参与式体验,邀请市民以#粉上一朵小雨花等话题网络打卡。在现场,观众也可以通过参与巡游和节目互动、快闪拍照墙打卡等方式,沉浸式感受杂技的乐趣。

这些精诚制作,正是为了“花粉”,也为了吸引更多人成为“花粉”。“花粉季”希望长期凝聚“花粉”的力量,共同发现、感知、创造和推介雨花之美。所以,办一次活动容易,连续四年不断更新却保持同一品牌,更需要真本事。回顾雨花这部“连续剧”的播出历史,亮点从未间断:

第一季(2022年)抓住“春分花雨”,围绕汉服和花卉的设计,一诞生便让人眼前一亮,引发市民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第二季(2023年)是以露营+音乐会为主角,有帐篷、有天幕、有民谣,打造了一场户外生活美学的盛宴;第三季(2024年)是以“圭塘河畔好读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行动,邀请了诗词大会冠军彭敏等文化名人现场分享;如今的第四季亮相了杂技艺术,用表演者的身体语言,讲述城市故事和文化沿袭。



(图源:飞梦雨花)

让“铁粉”们四年“不换台”,靠的是什么?是一系列精彩活动,每一季都有新看点,更重要的却是在同一个世界观里进行创作。“粉丝文化”是这个IP的灵魂,通过角色设定,让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步入第四年,“花粉季”已成为雨花区面向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也许未来再回望,这会是一部属于雨花的经典“连续剧”,也是雨花文化的舞台。

把圭塘河畔变成“长剧场”

“我们将圭塘河打造为‘没有围墙的剧场’,让现代杂技艺术走近每一个人身边,让世界看见长沙的文化自信。”

是的,每个经典的节目,总有标志性场景。正如《武林外传》有同福客栈,《爱情公寓》有楼下酒吧,好故事总是需要一个有特点的环境。而花粉季的主会场,就在承载雨花灵魂的圭塘河。圭塘河,也是属于“花粉”的“长剧场”。

圭塘河是长沙市中心城区最长的内河,南北贯穿雨花区全境,周边居住人口约200万人。沿着圭塘河漫步,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转角、每一段河岸都有故事。

溪悦荟是长沙首个4.0版海绵城市示范公园,家门口的绿色地标,也是“花粉季”的会场核心;悠游小镇的滨水区,每年都会迎来樱花盛放;和+共享图书馆的落地窗前,书籍以流淌的圭塘河水为背景,涵养人之精神;雨花非遗馆里,天下非遗共同绽放……



(图源:飞梦雨花)

这些场景串联起来,就像一部多线叙事的城市剧集,每个场景都是一个分集剧情,共同构成圭塘河的文化叙事,并留给了大众观赏与创作的空间。地标与文化活动相融合,让这条河流不仅有生态价值,更有文化温度。目前,流域内文旅商业等业态年接待游客已突破800万人次。

这一切还得益于雨花对这张名片的打造。最早时,圭塘河受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所困,连自然风貌都难以保全。通过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的圭塘河已经焕然一新,成为城市内的景观带,市民休闲的文旅地标。

从自然水脉到城区的文化脊梁,再到进一步变成了雨花人的“长剧场”,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形成示范意义,雨花区还为圭塘河一次次擦亮文化标签。每一届花粉节,都在为圭塘河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第一年的花雨和国风汉服,与花卉产业无缝衔接,展示了雨花柔美的一面;第二年的露营+音乐,塑造了青春活力的气质;第三年的全民阅读,增添了文艺气息;如今的杂技嘉年华,则为之赋予了传统非遗文化的内涵。

除此之外,雨花区还举办过更多颇具匠心的活动,比如去年的城市定向赛,让整条河流成为城市探索的线索,在一个空间上叠加不同的主题,让圭塘河成为有“记忆厚度”的文化场所。

在圭塘河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花粉”也在自己的家门口收获了更多幸福感,看到了一场场不落幕的好戏。对雨花人来说,圭塘河已经不仅仅是一条河,更像是大众的后花园,每年都有新的惊喜等着人们去发现。

“花粉经济学”:在城市里写“续集”

不难发现,当下网络热点日新月异,人的注意力总是经常转移,所以要长期保持城市的吸引力,显得不那么容易。但对雨花来说,设计独属于自己的“花粉文化”,制造“长尾效应”,已经形成了一种长期机制。

参与活动的游客,有的是连续四年都参加“花粉季”的本地人、老粉丝,有的是今年刚被朋友安利来的新朋友。就像一位观众所说:“从株洲赶来打卡,没想到被小丑演员圈粉了!”藏在活动中的惊喜,总让人觉得不虚此行,也为雨花吸引着更多“新粉”。

不同于传统文旅活动的观众角色,这些“花粉”们既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他们不仅享受活动,还会主动在社交媒体分享体验,成为城市IP的自发传播者。



(图源:飞梦雨花)

而雨花选出来的“花冠”,则更加有内涵:他们不是被动的形象代言人,而是城市故事的主动讲述者。从学生到创业者,从本地店家到非遗传承人,他们发现和感受雨花之美,也创造和传播雨花之美。

“花粉”和“花冠”的角色设定,让围观群众从单纯的服务接受者变成了城市品牌的共同缔造者,极大增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像一部剧的续集更新一样,如果说追求短时间“爆款”的玩法是在引流,那么创造花粉季的模式和“花粉”“花冠”等角色设置的雨花,就是在经营一个“粉丝俱乐部”,建立长期的文化和情感连接。

从这种关系中,我们也能总结出雨花“花粉季”的三大特点:固定IP但主题多变,像连续剧的季度更新;固定场景但内容创新,让圭塘河成为文化载体;固定角色但不断扩容,通过“花粉”和“花冠”培养忠实粉丝群。

这种“续集经济学”让城市不再只有“一次性消费”,而是每年都有“回头客”。市民变成游客、粉丝、传播者,正实现从“爆款”到“经典”的生生不息。雨花区的宜居宜业宜游,也在这一系列城市地标和文化活动的交融中实现了统一。

四年“花粉季”,四年来的“花粉”,和雨花一起撰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城市故事。雨花,也逐渐在城市竞争中找到了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为长沙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深刻意义的本土案例。

好的故事值得慢慢讲,也值得一直追。“花粉季”还有下一季,这座城市的故事,也将永远有下一集。

来源:松果财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