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连政府食堂都被挤爆的城市出现了。
每年五一假期,照例的常态还是“人挤人”的状态。
山东一景区怕游客赶不到海,直接日撒3000斤蛤蜊。
不仅有泰山陪爬小哥,有人还搞出了旅游摆摊,边玩边赚钱。
这些操作,对于常规的旅游热门地并不罕见。然而谁也想不到,今年一个并不在旅游热门榜、甚至一年前还是个小透明的城市:荣昌,竟然拿到了逆天的剧本。
不光是人挤人,每天增开了10班次高铁,但还是一票难求。食堂更是来到了plus模式:半吨米饭起蒸。
区委书记高洪波亲自下场端盘子,政府食堂向游客开放,甚至办公大楼厕所都成了打卡点。
五一首日游客总数突破35万,彻底成为继淄博、天水后的新晋顶流小城。
这个小城,凭啥就能抓住泼天富贵的机会?
公务员食堂被挤爆,
半天卖6000碗面
相比淄博、天水靠顾客口碑自然邹红,荣昌第一波流量来的可谓是相当的意外。
一开始,大家在甲亢哥直播里偶然间看到一位身穿东北花袄的大哥,因拿着卤鹅投喂又得名“卤鹅哥”。
本以为是个几秒消失的普通过客,没想到成了持续刷屏的大赢家。
靠着5城坚持不懈的追着投喂,卤鹅哥成功让甲亢哥记住了卤鹅,更是让全国网友记住了重庆小城荣昌。
很多人以为,随着甲亢哥离开中国,这股热也会消失。
然而现实却出人意料,荣昌不仅没因为甲亢哥离开而冷却,反而一路火的一塌糊涂。
如果说卤鹅哥的个人努力让大家注意到荣昌,那么荣昌能稳稳接住这波流量,还要归结于荣昌自己做了两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第一个决定,是为了“宠粉”大胆打破规则。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下称“高书记”)公开表示,2025年五一假期,荣昌公交全免费,停车不收钱,腾空1.6万个停车位,就是欢迎大家来荣昌这座千年古城逛一逛。
高书记甚至放话:交警不会来贴单,城管不会来掀摊。
有了这句话,可谓给足游客安全感。五一第一天,就有3000游客冲进荣昌区政府食堂吃饭,人多到连碗都不够用,饭一端上来直接秒没。要知道光是米饭,就蒸了1000多斤。
随着卤鹅出圈,本地人傻眼了,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荣昌有这么多人,比过年的时候还热闹。
荣昌的夏布小镇,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一个面馆半天卖出六千碗鸡汤铺盖面,吃面的队伍排了五六十米远,老板手都扯抽筋了,“拉不完根本就拉不完。”上一个有如此痛苦的还是淄博的烧烤店老板。
第二个决定,是抱团分享泼天的流量。
有游客去荣昌打卡,起初体验和很多出圈的小城一样,出了荣昌高铁站,可以免费领矿泉水,志愿者会免费指路,额外还送一份旅游打卡攻略。
然而翻开这份攻略并不简单,以为只是荣昌本地的景点攻略,其实隆昌、大足、泸州等地方的景点全都有。
在这背后,是荣昌跟周围的城市一起互动,还开通到隆昌热门景点的直通车,免费接送。
重庆丰都的非遗阴天子也到荣昌夏布小镇巡游,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到了荣昌流量争夺战当中。
就冲这波格局,荣昌也值得上次大分。
把鹅搬到咖啡馆,一切只为刷屏
很多人说,荣昌的火,就火在运气和服务上。
殊不知,服务和流量只能锦上添花,一个城市能留客,实力才是关键。
荣昌卤鹅的爆火,让很多城市看到什么叫做:产业链做极致,一根鹅毛都不放过。
首先是吃上。网友笑称,在荣昌你能见到一只鹅的一百种死法。
从养殖户日销300只鹅,到顺丰开通“锁鲜专线”,这场流量狂欢始终锚定“民本”。
为了把鹅的价格打下来,政府投资几亿建中央厨房、200万只白鹅养殖基地,用产业升级托住泼天富贵。
政策也给出明确指令。荣昌曾召开全区会议严控涨价、保障食品安全,区委书记喊话:“接住流量别涨价!”,商家签署“明码标价承诺书”。并推出“4321”全产业链计划:从白鹅养殖标准化到“百城万店”布局。
荣昌的目标还很大,要在2026年产值突破10亿。
照目前这个狂飙速度来看,也是相当有戏。
其次,万物皆可“卤鹅化”,穿用玩上都离不开“鹅”。
过去,荣昌虽拥有国家级非遗技艺如陶器、夏布、折扇,但一直苦于没名气。
以荣昌陶为例,1950年代曾与宜兴紫砂齐名,但因1990年代企业改制失败等原因,到1999年产量不足巅峰期的1/8,甚至被形容为“人参卖出萝卜价” 。
有了教训后,荣昌很明白,只有通过“爆品思维”重构各种非遗产业链,才能有爆发的可能。
靠“卤鹅”火之后,这次荣昌的野心不止于流量,而是用卤鹅一颗子引爆产业链核聚变。
政府连夜出台《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更绝的是“一根鹅毛都不浪费”打法:
鹅肉做卤味、鹅毛加工羽毛球、鹅油开发美妆品,把非遗技艺变成可复制、可裂变的工业爆品,让更多的产品被看到。
同时整活方面也得跟上。对拖家带口的家庭,策划“卤鹅龙虾宴”“非遗技能大赛”等活动吸引眼球。
对年轻人,不光把鹅拉进咖啡馆,还搞出“世界第一大卤鹅锅”“鹅王拍卖”“卤鹅音乐节”等。
对爱跑步的中年人,将马拉松奖牌从“荣昌猪”改为“荣昌鹅”,彻底强化城市IP。
一套组合拳下来,现实也是大力出奇迹。数据印证,新增1000家网点,3天直播带货破300万单,不少店的刀都被砍坏。
很多网红城市想不到,这一次自己竟输给了一只鹅。
一个城市出圈,背后是一群人的托举
如今,旅游最火的趋势风口就是反向旅游——往小县城、冷门城市跑。
不仅能避开汹涌人流,还能省不少钱。年轻人越来越精打细算,寻找各种平替,主打就是一个“花小钱办大事”。
不仅带火县城酒店、澡堂,现在甚至开始摆摊了,出来玩还能赚钱。
为了抓住这一热潮,不少小城市、县城的人都没少做努力。
不少基层干部绞尽脑汁凹造型,策划各种活动蹭热点但始终还是不温不火。
其实论旅游产业链、论资源,很多城市都比荣昌更发达。但为何偏偏火的是荣昌?
表面上是网红运气,实际离不开的是一群人的默默努力集体托举。
一方面,是不敢放过任何“苍蝇肉”。
高书记曾认为,荣昌以农业人口为主,工业力量还比较薄弱,不是重庆最富有的区县,更不是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
怎样通过拉动消费来带动经济?他说,如果每周有一万人出去吃顿饭,人均消费100元,一周下来就是100万元。
而100万,放在其他大城市可能没什么,对于荣昌这样的小地方来说,已经是为拉动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所以,任何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就像卤鹅哥坚持不懈的追着甲亢哥跑,甚至全城人民都有共同的默契。
就拿一个细节来说,在卤鹅哥与周鸿祎的直播中,虽然现场人山人海,但所有人都自觉维护秩序,完全没出现一点混乱场面,就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另一方面,荣昌也很明白,卤鹅等产业其实门槛并不高,在不缺美食的中国,想要不陷入同质化窘境,只有把产业链做深做广才能走的更远。
所以它没有止步于卤鹅,而是马不停蹄地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仅仅两天时间,羽毛球的生产基地带回了荣昌。卤鹅哥爆火后,荣昌的GDP更是每天以亿增长。
从淄博到荣昌,可以看到都是美食、文化、网红效应与政府积极作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至于能不能长红?其实倒也不必过分担心。
毕竟现在的淄博,五一依然火爆,不少店家因为忙碌过度要歇业,曾经的烧烤店扩大店面,价格依然亲民,甚至成为美食与文化交融的地标。
未来,荣昌若能持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服务,定能将这波热度转化为持久的旅游地标,成为下一个淄博也是大有可为。
突然爆火是运气,持续走红靠的是真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