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奋斗者的节日里,在渝中区公安分局有这样一群青年干警,他们身着藏蓝,肩扛责任,用行动诠释“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用热血书写的平安故事。
军魂铸警徽的“社区卫士”——祝鑫
“张叔,您家的防盗窗得加固了!”清晨8点,提着满满一口袋反诈宣传单的大阳沟派出所社区民警祝鑫已经穿梭在了社区的窄巷里。今年是他从迷彩服换成警服的第5年。这位“90后”民警,作为全国首批枫桥式派出所大阳沟派出所的一员,始终秉持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精神,深入辖区每一个角落,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5年的军营生活锻造了他坚毅的品格,从“邹容路上好青年”的帮扶足迹,到“微信警务室”的智慧服务;从“七铺联防”的群防网络,到“廉政爱民”的清廉底色,他以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五四精神的公安篇章。
“军装换警服,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听党指挥’的烙印。社区警务和当兵一样,既要雷厉风行,也要春风化雨——帮孤寡老人修水管是‘后勤保障’,调解邻里矛盾是‘阵地谈判’。辖区群众的肯定,就是最高的‘军功章’。”
迷雾背后的“数据猎人”——吕灿
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熬红的双眼,渝中区公安分局侦查中心的民警吕灿正在海量监控视频中锁定关键的0.5秒。2013年,吕灿加入渝中区公安分局,成为了一名刑侦民警,因为工作能力出色,先后多次获得个人嘉奖。
凌晨三点的刑侦办公室,海量的卷宗将吕灿包围成了一座“数据孤岛”。他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参与侦破的第几起案件,但他清楚地知道,所有案件侦破的关键往往都藏在肉眼难辨的细节里:一串数字、一个符号、一个动作,或是监控视频里0.5秒的模糊侧影。
在他的工位上,贴着泛黄的便签:“正义或许迟到,但真相永不沉默。”为追踪跨境诈骗团伙的信息,他曾连续10多个小时解析数万条资金流水,在密密麻麻的数字矩阵中发现犯罪团伙的洗钱链路;也曾翻阅海量视频监控,从72小时模糊画面中逐帧比对,在镜头晃动间锁定嫌疑人的脸部特征;还曾反复阅读如山的卷宗,将多起关联案件的笔录串联,勾连嫌疑人伪装身份背后的同一双眼睛。2023年底,吕灿参与侦办的全市首例“AI换脸盗刷医保卡案”成功告破。
“刑侦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人问我天天看监控不枯燥吗?但当你发现逃犯嘴角的痣和眼前锁定的人员一模一样时,那种战栗就像狙击手瞄准目标。每个数据点都是密码,解开了就能还受害者公道。”
十字路口的“光影指挥家”——潘启航
不论是烈日骄阳,还是寒风骤雨,在车流如织的十字路口,总能看到潘启航的身影,他指挥手势如交响乐指挥般流畅。这是他在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的工作的第六个夏天,也是他在岗亭上度过的第2000个清晨。
“叔叔,推车不能在马路上走,我帮你推到人行道上去。”“小朋友,坐在后排座也要系好安全带哦。”下午6点,潘启航在路口认真履职。
重庆的夏天,总是高温不断。最热时,晚高峰的临江门路口在烈日暴晒下更是近乎50℃,指挥交通、帮助行人、查处违章……两个半小时的晚高峰下来,潘启航衣服湿透了,本就被晒爆了皮的脸又晒得通红,“天气太热了,为了解暑,我们只有使劲喝水,今天的晚高峰我喝了8瓶水。”
“天越热,行人、车辆越着急赶路,很容易闯红灯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天气越热,我们交巡警更是要坚守在路面上,为所有交通参与者提供优质服务。”潘启航说,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不仅要做好路面勤务工作,更是要强化源头管理。
“马路是城市的血管,我们就是流动的‘红细胞’。站岗时看过焦急的面孔,也听过暖心的‘辛苦了’,渐渐明白:交通警察的‘通’,不仅是道路通畅,更是民心相通。”
办证窗口的“微笑坐标”——何林荫
出入境大厅的取号机还未启动,渝中区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支队的窗口文职辅警何林荫已为轮椅上的老人开通了“绿色通道”,半蹲在老人的面前,在轻声细语地询问中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2010年,何林荫加入了渝中区公安分局,成为一名文职辅警,从支队户政管理协助岗到派出所户政前台受理,再到出入境前台岗位,在这15年的时光里,她一直从事窗口服务工作,用真心接待每一位群众。
“您的港澳签注已加急办理。”在出入境大厅,林晓雯日均接待100余人次,却始终保持嘴角15度上扬。她的窗口有时像开了慢镜头:帮怀抱婴儿的妈妈捡起奶瓶,给低血糖的申请人塞一颗薄荷糖,教高中生用回形针别好散落的材料……最常重复的话是“资料我帮您再核对一次”“这栏我画个星星您重点看”……
“窗口虽小,却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有人急着出国奔丧,有人赶着留学追梦——我们快一秒,焦虑就少一分。这份工作教会我:真正的‘效率’,是让冰冷的流程透出人性的温度。”
后方战场的“隐形管家”——陈洋博
“哥,这是3号楼的最新租户清单,红色标注的两人需要您重点走访。”一大早,大坪派出所文职辅警陈洋博将整理的档案递到社区民警面前。作为扎根社区8年的文职辅警,他的战场是堆满台账的铁皮柜、贴满工位的便利贴,和那台永远在嗡嗡作响的打印机。
陈洋博深知“脚底板下出感情”的道理,幼儿园放学时东门最堵、7号楼李阿姨腿脚不便、修鞋摊的老赵家庭困难……这些碎片信息都被他一一记录,他每天与民警一起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与辖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近年来,他协助社区民警开展入户走访几千余户,录入居住人员数千人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上百余条,让辖区居民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社区工作就像炒菜,民警是掌勺的大厨,我就是那个配齐葱姜蒜的帮厨,看着调解协议书上密密麻麻的手印,听着大妈们喊‘小陈比我家儿子靠谱’,突然就懂了,那些登记表、通知单,其实是托住整个社区安稳的底盘。昨天张阿姨塞给我一块杏干,说是老家树上摘的,比什么奖状都甜。”
从社区巷陌到数字云端,从晨曦微露到繁星满天,这群来自渝中区公安分局的青年干警,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同样的忠诚。正如他们警服左胸那枚闪耀的党员徽章,在五四精神的照耀下,汇聚成守护城市安宁的青春星河。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警营的传承,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