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2025年5月4日,明天就是立夏了,而“立夏称人”的习俗也随之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你会发现,在很多社交媒体上,有人调侃说“立夏称人”就是“古代版体脂秤”。此外,也有人质疑其科学性,认为单纯以称体重的方式来判断身体健康情况,古人未免过于单纯和无知了。但不管怎样,这一现象其实反应大家对古人生活方式的好奇:试想,在没有现代医疗技术的古代,中国人如何监测健康?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史书古籍中寻找答案,发现从《清嘉录》的“验肥瘠”到清代宫廷的“脉案”记录等等,原来古人早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健康评估体系。而“立夏称人”之习俗,不管其是否与正史有异,也不管其是否具备现代医疗技术的科学性,其作为民间流传一千多年的传统仪式,不仅是对体重的简单测量,更是农耕文明中“治未病”智慧的缩影。

立夏称人之内涵

核心逻辑

古人所谓的立夏称人,并不是简单称量体重那么简单。其操作主要是在立夏与立秋进行两次称重的对比来判断健康状态。而这种判断的核心逻辑即“称重防疰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立夏与立秋称量体重的对比来判断人是否在夏季时因为湿热而导致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非健康状况,并以此来做出包含作息的调整。

美好愿景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也就很好理解古人“立夏称人”时从秤砣外移到“秤花八十七”的愿景了。秤砣外移也就是称重时秤砣向外挂,即体重有增,说明此人夏天食欲与吸引等状况很好,寓意“只增不减”,这在长期的民间流传中不仅有着对健康的期许之意,还暗含了家族人丁兴旺之愿。



民俗仪式

很多地方在针对老人立夏称人时流传有“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之吉祥之语,意思是称重时显示87斤(秤花),则寓意老人能健康长寿活到91岁。而在称孩童时则放入石块,用石块来取“石寿”谐音,如浙江湖州孩童至今流传着“压石增重”等习俗,还有浙江宁波还有着立夏在祠堂为孩童集体称重的传统,可谓仪式感满满。此外,据清代《苏州府志》记载,立夏称人后,民间会以“健脚笋”“五色饭”等食疗预防疰夏,形成“监测—调整”的闭环。

可见,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古代,体重是衡量健康最直观的指标,其也体现了家庭对成员健康的关注。

古代医学中的“体检”手段

我们知道,中医向来以“治未病”为宗旨,所谓“治未病”,就是要防范于未然,要通过对身体状态的了解,在病还没有形成之前做出预防。那么,除了立夏称人这种民俗仪式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其他更完善的健康监测方式吗?

中医四诊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与现代依赖于医疗仪器不同,古代的“体检”方式更多是在民间经验与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其中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就是综合而系统地判断体质的方式之一。例如,观察舌苔颜色可推断湿热程度,号脉则能感知气血运行等等。而且,立夏称人虽说仅关注体重这一单一指标,但其“防患未然”的理念也是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的。



皇室“体检”

还有就是,相较于民间而言,在古代身系天下的皇族的身体情况犹为重要,所以宫廷的健康监测则更为精细。据清代《清宫医案》记载,御医每日记录皇帝的脉象、饮食甚至舌苔变化,形成连续的健康档案。此外,东汉皇族甚至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婚检”流程,其中汉桓帝刘志的第一任皇后梁女莹的婚前体检甚是严苛——从体态、五官到腋下气味均需检查,以确保皇室血脉的“优质”。

军方“体检”

古代除了民间与宫廷之外,军队中也有其“体检”制度,如南齐时期,朝廷就会通过医巫来检查士兵健康状况。虽说,腐败的封建制度下,导致军中的很多人“病弱充数”,但这仍是古代群体健康管理的雏形。此外,三国时期,周瑜预判曹军因“水土不服”爆发疫病,更凸显古人对环境与健康关联的认知。



正确看待立夏称人

很多人站在现代医学视角的角度来对立夏称人之传统做出批判,指出体重受饮食、劳作等多因素影响,仅凭增减判断健康显然片面,其认为所以立夏称人只不过是古人自欺欺人的迷信思想而已。不过也有人认为,古人虽无现代医学知识,但立夏称人通过体重变化提醒人们关注健康,其本质是一种“预防性健康管理”。例如,体重骤减可能预示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促使家庭及时干预。

对此,当今的民俗学者们通常认为,立夏称人的核心在于“仪式感”而非数据精准。它通过集体参与强化家族凝聚力,正如清代诗人蔡云笔下“评量燕瘦与环肥”的闺阁嬉戏,健康监测与社交娱乐融为一体。



结语

立夏称人,看似简单的习俗,实则承载着中国人千年的健康哲学。从孙夫人称阿斗的传说,到现代体脂秤的数字跳动,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时至今日,尽管我们有更多更科学的方式来监测我们的健康状况,但当我们站在2025年立夏的电子秤上时,或许会想起顾禄在《清嘉录》中的那句“验夏中之肥瘠”——这不仅是体重的测量,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健康对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