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县,每逢夜晚,城墙下总会按时响起铿锵有力的鼓点,那是寿州锣鼓。不管是下班路上,散步途中,在古城人的耳畔,这声音好像成了环境中的白噪音。但你有没有停下来,细细品味过这铿锵:寿县的古城墙下,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的围成一个圈。有的身背红色的锣鼓,有的手持钢锣,还有的手拿铁镲,阳光斜照,铜面泛着冷冽的光,仿佛战国楚人的铠甲,静默里蓄着雷霆,等待一声吆喝,在充满广场舞和露天KTV音乐的广场中,震颤出本地特有的声音。


听,敲起来了!鼓,锣,镲齐声迸发,传到每个人耳朵里的是不同的声音,锣鼓在有力的敲击下跳跃出有力的节奏,钢锣与锣锤的碰撞,是青铜与热血在空气里的厮杀,镲的回转,巧妙的兜住这两种声音,随着敲击的继续,这三种声音如此不同,却又汇聚在一起。 锣声如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震得城墙砖缝里的尘土簌簌抖落。鼓手们的手臂筋肉虬结,槌影翻飞,思绪随着这打击乐飞向两千年前:楚国的将士是否也曾这样,在寿春城头擂鼓迎敌?


细听这鼓点,简单的咚咚呛中,有不寻常的节奏,像是一群寿县人在聊天,洪亮高亢,各抒己见, 一时间争执不下,让人以为吵了起来,而接着又慢慢降下声调,变成了小声的嘀咕,锣,鼓,镲配合着一个比一个声调变轻,吸引着你的听觉跟着不知将走向何处。又是一声有力的吆喝,唤醒下一阶段的高亢,让人精神随之一震。寿州锣鼓的节奏,不是江南丝竹的缠绵,不是北地威风锣鼓的狂飙,而是楚人的魂,刚烈时如万马踏阵,舒缓时似淮水低吟。


锣鼓镲碰撞出了《十八番》的鼓点如雨,细密绵长,好像看见了熟悉节气的老农,在田间劳作;有时《凤凰三点头》骤响,三声钢锣裂空,如凤鸣九霄,振翅欲飞;也能听见《长流水》的连绵不绝,鼓槌翻搅,淮水汤汤,千年不息。


鼓手们的脚步在青石板上踏出回响,他们看似个体,形态各异,但却在声浪的涌动中默契配合,摇头中有股倔劲,挥槌间有股狠劲,转身时有股猛劲,鼓手们来自各行各业,将日间的压力与疲惫敲击在这鼓点中,随着声音的传播消散,让听众们也随之轻松惬意。


寿州锣鼓,曾是楚人的战舞。

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的最后都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十八年后,楚亡于秦。但楚人的魂,却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寿州锣鼓的钢锣,或许就是楚宫钟鼓的遗响;那“凤凰三点头”的节奏,或许就是《楚辞》里“凤皇翼其承旗兮”的韵律。

老人们说,旧时寿县有王家班、邓家班、宋家班,锣鼓一响,半个淮河都能听见。建国后,正阳关的吴守林、朱茂森拜师学艺,再传陈家礼、王春林,锣鼓声从未断绝。


2006年,寿州锣鼓列入安徽非遗。如今,古城里有不同的锣鼓队伍,在每个节庆日,鼓声震天,有现代人热闹吉庆的氛围,也能体会到古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

最后一槌落下,钢锣的余音在城墙上回荡,久久不散。 鼓手们结束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后,蓦的散开休息,等待下一声吆喝再次将各种声响集结。听众的耳畔却久久不能散开这节奏。寿州锣鼓,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着的楚魂。 它从战国的烽烟里走来,在淮河的涛声里淬炼,如今,仍在寿县人的血脉里跳动。


如果你有机会到寿县,一定要在城墙根下听一听寿州锣鼓,那如击空缸的厚重,听一听那鼓声里,来自楚人的千年呐喊。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