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节日,道教信仰的民俗化
道教的众多信仰几乎影响了所有民间节日,许多神仙与鬼怪的形象深入人心,渗透至民间百姓的灵魂。
春 节
春节,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其众多习俗均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例如,祭灶仪式便源自道教信仰中的灶神崇拜。灶神,据传负责掌管家庭的福祸与生死,每年腊月二十五日,他需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为了确保灶神在天庭中能够美言,保佑人间平安,民间便兴起了接送灶王的习俗。除此之外,春节期间的贴春联、燃放鞭炮、迎接财神以及送穷等传统活动,同样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传统上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日子。然而,端午节的起源实际上与道教的地腊之辰有关,最初是作为祭祀后土的节日。随着五月初五的到来,天气逐渐变热,病虫害开始活跃,地下的邪气也开始上浮。为了驱除邪恶和毒素,民间习惯于绘制道教张天师的画像贴于门上,或制作泥塑天师像悬挂在门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演变为在门口挂上天师符,借助张天师的威望来驱逐恶灵和邪气。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即中秋节,主要庆祝活动包括拜月和祭祀土地神。拜月,亦即对月神的敬拜,道教中月神被尊称为太阴星君。相传此日为太阴星君的诞辰,因此在月亮升起之时,道教的宫观会设立祭坛以祭拜月神。民间则通过向月亮跪拜,或以木制的月姑像作为偶像,供奉在月亮升起的方向,并设置供桌,摆放祭品以示敬意。八月十五恰逢秋收之后,人们在拜月的同时,也会祭祀土地神,以表达对神恩的感激之情。
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人们会赏菊、佩戴茱萸、携酒登山,享受欢聚的时光。这个传统节日背后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东汉时期,方士费长房预言弟子桓景家中将遭遇大难。他建议桓景在九月九日那天,用红色袋子装茱萸挂在臂上,并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祸。桓景遵循了这一建议,全家上山避难。当他们晚上归来时,发现家中的鸡犬都已死亡。自那以后,人们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都会登高避邪,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重阳节。
除了重阳节,还有其他几个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等,它们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正是道教中的诸多信仰,塑造了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庆祝活动。